疾病的治疗,有个“拦路虎”——病耻感。
病耻感多与社会的偏见有关,当事人对它或多或少地认同就会产生耻辱的心理烙印。尤其是精神类疾病,很容易被公众误解,即使患者处于康复期,也容易被周围人孤立,这让患者和家属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据调查,中国有31%的抑郁症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为什么我们会因为生病而感到不好意思?
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老师是这么说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感到了无力感,会感觉生病是一种没本事的状态,为什么别人都很健康,而自己却生病了呢,怕被人嫌弃生病的自己;
其次,我们开始有了自责感,认为自己对生病有责任;
第三就是怕麻烦,不想让自己给人添麻烦。总而言之,其实就是低自尊心,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这是病耻感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一些人会有病耻感呢?
贺老师表示,从心理学上来讲,它是有这么一个形成过程的:
首先,它可能源于童年的一些特殊经历,比如在自己还不懂事的时候,抚养人或者老师等的影响;
其次,就是超我的内化,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最后就是消极归因,这是什么意思呢?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时,通常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如何消除消除病耻感?
贺老师给了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要与疾病友好相处,心里要清楚,带病生存是现代人生存的一项基本特征,你只要想活得久,就一定要跟疾病共生;
第二,对自己慈悲,生命都不容易,对自己好点;
第三,向别人求助,寻找支持者;
最后,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在这儿投入时间与精力,逐渐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另外,在别人生病时,我们不能歧视他人,要理解他人的处境复杂;理解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要明白需要治疗的是疾病,不是得病的人。
接下来,一起看看贺老师还说了什么~
18:11看完是否还意犹未尽,想要了解更多?
别急,这只是我们这门课的第二集,在接下来的整个3月,我们会在每周持续为大家更新这门由上海市妇联联合多家机构精准策划准备的心理课礼物,看看下面的课表,就知道我们还有哪些精彩内容即将送出!
光听课,不交流,怎么能真正掌握?
3月21日和28日的晚上8点,我们将会把课程中的心理学专家请到线上直播间,和大家畅聊那些生活中的大小烦恼,全方位地帮助大家做一次情绪SPA,记得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