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跟我说,“我不想和某某同学玩了。”
我有点诧异,“为什么啊?你平时跟我说,你们都玩得很开心,而且放学的时候,我也看到他经常跟你道别的啊。”
孩子满不在乎地说,“因为他不喜欢我,所以我也不喜欢他了。”
很多父母会认为这只是孩子的玩笑话,而不当一回事。他们会认为只要过一段时间,孩子又会和那位同学和好如初。
但其实这是孩子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如果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偏误,错误地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孩子不合群、自卑、喜欢讨好别人等心理疾病。
那么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偏误呢?
在《请停止精神内耗》这本书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作者莎拉·迪芬巴赫在书中介绍了25种心理偏误,容易让人产生焦虑、自责、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与人相处的心理和行为。作者在书中同时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让孩子可以突破思维陷阱,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是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专攻科技与人的互动,新的研究主题包含通信科技应用,以及社群媒体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与人的相处除了面对面,还有就是通信设备之间的互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请停止精神内耗》中介绍的心理偏误,让你可以清楚地教育孩子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来说一下书本中介绍的第7种心理偏误:个人世界认知偏差。
作者认为有认知偏差的人,总是以自己认知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容易出现黄金法则的困境。
单看解释,相信很多人会不太理解,那么我举例说明一下,应该很多人会有深刻体会。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到,学校的老师搞了个活动,同学之间互相送小礼物。小雨和小玲约定了要互相送礼物。她们两个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告诉对方。
小玲这次并不想和小雨交换礼物,但她还是答应了。她心里想着,“这次我接受小雨的邀请,我们就是好朋友了,下次有好吃的好玩的,就可以互相交换了。”
几天后,小玲看到小雨带了好吃的东西,想要用别的东西和她交换,但小雨拒绝了。小玲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不跟我交换好吃的?我上次都有和你交换礼物啊!”
小雨感到很疑惑,说道:“这是两件事,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这个好吃的我也没有带很多,而且上次是你自愿和我交换的。”
小玲为了让小雨可以投桃报李,就算不喜欢,也愿意接受小雨的邀约。她小玲觉得小雨也应该要这样做。小玲彻底陷入了黄金法则的困境里。
从以上的举例中不难看出,黄金法则的意思是,“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没错啊,就是应该这样做的啊!那么,当你有个人世界认知偏差的时候,这个黄金法则就是导致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你是小玲,从你的角度去思考,你是为了让小雨开心而做出牺牲,同时,你也期望着小雨和你的做法一样,为了让你开心而做出牺牲。当小雨没有按你的期望去做,就是欺骗、不跟你做朋友等等。
但你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想法。小雨也跟你一样的想法么?很明显,不是的。小雨并不觉得上次交换了礼物,就必须每次都要交换东西。
这样的话,当涉及到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时,黄金法则代表的是什么?是一模一样的做法?还是认知及需求层面上的类似行为?
那怎样才可以消除个人世界认知偏差,避免陷入黄金法则的困境呢?
首先,我们要谨记千人千面,人各有所长。别高估了自己和他人看法的一致性。
由于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尽相同,在同一件事上也有不同的看法。
千万不要把自己认为的想法套用在别人的身上,这是错误的做法。
然后,你想要别人怎么做,就直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可以了解你的想法。
即使别人拒绝你了,也并不代表什么。了解清楚别人的想法,别陷入黄金法则的困境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应该要尊重。从事件中了解客观的前因后果,避免自己总是主观地以偏概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会慢慢形成和长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式思考,更容易有个人世界认知偏差,这个时候,家长要从旁指导,在事件中让孩子懂得如何理解别人的想法,避免个人的认知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停止精神内耗》中的心理偏误,让自己活得更明白,不容易受别人和外界的影响,做真正的自己。
#以书之名##0-6岁育儿经##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