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教育孩子应从

所谓“巨婴”----比喻当事人的人格停留在婴儿阶段,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动念头,整个世界就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让我们看看以往的“巨婴”事件。

年,杭州一家长怕小区池塘里的蛙声影响孩子学习,竟然下药将一池青蛙毒死。

年,重庆某栋15层高的楼房电梯被停,只因一高考考生家长认为电梯噪声太大,影响孩子休息,于是向物业申请关停。这栋楼的老人、孩子能步行爬行15楼吗?

如果不制造出“巨婴”?理论上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构建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

中国父母总是认为,孩子3岁前怎么对待都可以,反正记不住。其实,孩子越小,越需要呵护和照顾。然而我们现在,产假只能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的老人又习惯将孩子从妈妈身边带走,社会与家庭常常一起制造了母婴分离。

即使母婴不分离,中国式育儿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大多数“巨婴”都有一个极度溺爱他们却又极度伤害他们的父母。太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自己重合的全部意义。孩子被安排学习各种自己并不喜欢的才艺,度过没有童年的童年,父母的这种控制可以延续至孩子择业、择偶。

首都医科医院精神科医生刘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卷入到子女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许和中国的传统有关。但他建议做父母的,在孩子未成年前,不要给予太大的压力,更要在孩子成年后该撒手时就撒手,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如果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他们会变得没有主见、没有责任、没有担当,活到二三十岁,仍缺乏自我成长的经历。

即使是不分离,也不意味着就有高质量的陪伴。赵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二年级,他在去年母亲节那天,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

今天是母亲节,我要为妈妈做点事。我先给妈妈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好像不喜欢,一直在看手机。我想,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于是,我对她说了祝福,可妈妈依然在看手机。我更伤心了,心想,这个办法也不行,那给妈妈抓捶捶背吧,但妈妈还是在看手机,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无意间看到日记的赵女士追悔莫及,她说:“没有意识到我的行为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以后要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

真正的”听“在家庭成员之间是很珍贵的,但一旦发生,可以让心与心之间,建立起高质量的链接。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如是说。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反思。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章友德教授指出,除了家庭养育不当,”巨婴“的形成,还与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有关。

如果教育完全以知识传承为目标,自然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当不健全的具有”巨婴“心理的个体走向社会以后,他们就会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影响他人的独立活生活和工作,易使他人形成依附性人格,而这将极大影响社会创造力的培养。章友德说。

亲密和分离,构成任何一对关系的两大动力。我们需要亲密,需要爱与链接感;同时,我们也需要分离,在分离中成为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yz/1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