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商来定义天才是基于20世纪初的研究。年,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M·特曼(LewisM.Terman)将“潜在天才”的智商设定在或以上,每人中约有一人的智商达到这一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莱塔霍林沃斯(LetaHollingworth)研究了天才的天性和后天培养,她提出智商为的阈值——至少在理论上,每万人中只有一个人能达到这个水平。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斯坦福-比奈:起源与发展》(年)。
然而,专门研究天才儿童的心理学家观察到,天才被指定的频率比预期的要高得多,这导致一些人推测,正常曲线上出现了“颠簸”,一般人群中出现的天才比统计上可能出现的更多。当然,传统的智力测试有可能在超过一定程度的智力测试中无效。无论如何,“天才”,由这些测试所决定,只是意味着伟大的智力,意味着潜力而不是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还没有机会通过成绩获得卓越的孩子。一种越来越普遍且可能更实用的用法,是将这类儿童称为“天才儿童”,并将极具天赋的儿童(占总人口0.1%以上的儿童)和中等天赋的儿童(占总人口10%以上的儿童)区分开来。
“天才”这个词有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些不同的意思。在第一个意义上,正如特曼推广的那样,它指的是通过标准化智力测试的表现来衡量的伟大智力。从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它源自于19世纪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SirFrancisGalton)的著作,它定义了一种由实际成就所证明的异常高阶的创造能力——只要这种成就不只是昙花一现的价值或出生意外的结果。
天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别于天赋。天赋指的是对某种特殊工作的天赋,意味着在某一领域(活动或知识领域)中相对快速而容易地获得某种特定技能。另一方面,天才则涉及到原创性、创造力,以及在以前没有探索过的领域思考和工作的能力——从而赋予这个世界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价值。
有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解释天才的本质和来源,以及许多关于天才与疯狂关系的研究。高尔顿开创了对天才的系统研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天才是智力、热情和工作能力这三种综合特质的极端程度。在他的《遗传天才》()一书中,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用杰出的成就来衡量,天才往往会在家族中遗传。这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而且,自从它被引入以来,科学家们对于生物遗传(与教育和机会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巨大成就差异产生了分歧。
学者们还批评了天才的定义,这些定义将所有或大多数妇女和少数群体成员-或在更普遍衡量的人类成就领域缺乏培训和机会的人-排除在天才行列之外,尽管在所有时代和文化中,这些群体中明显存在着非凡的智力能力。这样定义的潜在天才,可能会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刘易斯·M·特曼描述天才的新方法几乎总是把能力、创造力、对某一领域的精通,以及诸如自主性和忍耐力等其他个性特征结合在一起。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当代观点是多元智力水平理论。加德纳确定了至少八种特殊类型的智力。就像所有人类特征一样,这些所谓的“多元智力水平”被认为是相对均匀地分布在一个种群中。然而,天才很可能至少在这些领域中的一个天生就具有非凡的能力。加德纳的八种关键智能可以用来说明特定领域的天才。例如,伟大的作家拥有语言智力水平。杰出的科学家具有数学逻辑智能。杰出的艺术家展示空间视觉智能。伟大的音乐家天生具有音乐才能。优秀的舞者具有动觉智能。优秀的领导者善于人际交往。成功的治疗师有内在智慧。著名的探险家都有自然智慧。在这些类别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RobertA.Emmons)在杰出的宗教领袖身上观察到,他还增加了精神智商。神经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人类大脑中这些智能的生理基础,并且已经有一场竞赛来发展评估这些能力的适当方法。
出生在匈牙利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MihalyiCsikszentmihalyi)描述了创造力和对某一领域的精通与天才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对杰出男女的研究表明,没有对某一领域的技能和特定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创造性成就。只有通过良好的培训和接触有成就的教师和导师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与此同时,柴科金特米哈伊展示了创造性天才和“心流”之间的联系,“心流”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创造性个体在手头的工作中体验到一种挑战感、永恒感和合一感。最后,在研究杰出人物的个性时,柴科金特米哈伊发现了他们心理构成的共同特征。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这是独自工作和敢于表达新颖或分歧观点所需要的。另一个例子是耐力,它涉及到坚持不懈、完成任务和坚持到底的能力——所有真正的天才似乎都具有这一特点。
约翰纳什(JohnF.Nash)然而,极端天才的品质可能与独特的问题有关。尽管特曼发现,被归类为“天才”或“潜在天才”的高智商儿童,在体质和健康以及情绪和社会适应方面,平均优于其他儿童,但霍林沃思的研究(以及最近的调查)显示,与同龄人明显不同的是,极具天赋的儿童可能会遭遇各种问题。最近的观察家指出,伴随着天才的“异步”发展,各种心理和人际压力也随之产生。
这是一个难题,当某些性格特征促进非凡成就时,一些精神障碍显然与极端天才有关。例如,美国数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JohnF.Nash),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终身教授,但一场又一场的精神疾病使他在年辞去了教职。双相情感障碍是创造性天才最常被诊断的疾病,其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从兴奋到抑郁,尤其与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和企业家有关。美国精神病学家凯·贾米森(KayJamison)提出,尽管大多数患有这种疾病的人都是被它削弱了,但在某种程度上,适度狂躁状态的极度精力和扩张,可能会促成许多天才非凡的生产力成就。甚至适度的抑郁,伴随而来的临界状态,可能会提高天才的能力,使他们能在一轮创造性生产之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评估。然而,似乎在大多数情况下,患有这种疾病的天才们所做的努力要比他们从这种疾病中获益要多。
许多学者认为天才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获得非凡成就的潜力可能是遗传的,但这种潜力的实现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机会、训练、领域的掌握、体验流动的能力、自主性、忍耐力,以及遗传和社会影响人格特质的结合。参见天赋儿童: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