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恋物很正常,并非心理学的恋物癖,

导读:

月月的妈妈一直有一个很让她头疼的问题,从婴儿时起,月月就非常喜欢一个兔子的毛绒玩具,而且这种喜欢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月月不管做怎么都要带着它,晚上睡觉时要抱着,吃饭时要让兔子坐在自己旁边,就连出去玩的时候也要把兔子带着。晚上睡觉时,只要找不到兔子,月月就会大哭大闹,无法正常睡眠。

可是,这只兔子实在是太旧太破了,妈妈想要给月月换一个,却遭到了她的强烈抵触和反对,从那次之后,月月对兔子更加上心了,生怕妈妈会扔掉自己的“小伙伴”。

其实,月月的行为并不是个例,很多孩子身上都能看到这样的“恋物癖”,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所依赖的这些物品,大多数是柔软的,贴身使用过的,比如毛绒玩具,小毯子,小枕头等等,而父母想要扔掉这些东西,简直是难上加难。

同月月的妈妈一样,很多父母都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种过度的恋物行为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恋物的成因

孩子之所以会迷恋某个物品,并不仅仅是喜欢,而是这些物品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在哺乳期时,往往会养成一些习惯,比如抱着毛绒玩具,玩背角或者吮吸奶嘴等等,因为他们只能通过嘴和手指来探索世界,而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足够的“乐趣”。当妈妈有事临时离开时,这些物品上都有妈妈的气息,孩子会把某件东西当成妈妈的替代品,通过触摸和拥抱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用太过担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孩子有恋物行为,有的孩子就没有呢?

这很有可能跟妈妈的陪伴时间有关,妈妈陪伴时间比较长的孩子,一般来说不会有恋物行为,相反,如果妈妈的陪伴时间不够,孩子就会养成恋物的习惯,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很多妈妈在孩子还没有度过哺乳期时就要工作,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所以恋物行为会比较普遍。

大多数孩子只是情感寄托,并非不良嗜好

知道了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家长们对于这种“恋物症”大可放心,孩子只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需要一个感情的寄托而已,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程度的恋物属于健康的依赖关系,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就会放弃这种恋物情结,至于在哪个年龄阶段会放弃,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说的“恋物症”应该与心理学上的“恋物癖”加以区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将这种成人不正常的“恋物癖”称为“恋物障碍”,其本质是通过某些非生物的特定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至少有六个月以上,反复并且多次通过非生命物体来激起性幻想,满足生理需求;这种幻想和行为引起了明显的痛苦,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恋物癖所用物品并不仅限于女性服装,也包括某些特殊道具。只有同时满足了以上三点,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物癖”。

那么,恋物癖是怎么形成的呢?

心理研究指出,这种心理障碍与童年经历有关,是童年时期心理正常发育受阻,以某些特定物品代替异性,在青春发育期,又习得了某种以物品或者人体的某个部分为幻想对象,获取性满足的行为,在多次的重复之后,通过条件反射形成某种“恋物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心理障碍也有可能是遗传或者某些先天性的缺陷导致的。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举动,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解决,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形成了某种“恋物癖”,医院进行矫正和治疗。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国外的报道显示,在儿童的性骚扰事件中,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骚扰者是青少年,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从而轻视这个问题。

目前,我国最欠缺的就是性教育,家长们对孩子往往羞于启齿,老师们在孩子学到相关章节时通常会直接跳过,必须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

根据网易新闻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性侵案遍布全国至少三十个省,年,仅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案就达件,也就是说,每天都有孩子被侵害。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家长们对于此类事件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完全支持诉讼的家长仅占到总数的56%。触目惊心,痛心疾首,不管怎么形容这份调查都不过分,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和家庭忍受着痛苦的煎熬,性教育宜早不宜迟,请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件事,保护好孩子,也保护好我们的家庭。

我是包麻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qpz/18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