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作为调节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有以下几大优点:第一,患者易接受。绝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到心理机构去治疗,但体育活动却能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可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治疗。第二,见效快。体育手段调节治疗不仅能调节心理,而且还能改善生理机能水平,达到生理来帮助心理的效果。第三,无副作用。通过体育手段调节治疗的心理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小,一般没什么危险。第四,便于自我调节治疗,弥补现有的心理治疗机构人员、设备的不足。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应有明确的目的、合理的内容、科学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锻炼目的使抑郁症病人摆脱困境,感觉良好,不再专注于自身的不良感觉;减轻疲乏感,血流通畅,精力充沛;通过身体活动和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信心,提高活力,帮助改善思考方式,恢复对生活的自我控制能力。(2)运动方式从运动生理学氧的代谢来看,对健康有效的运动项目有: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有氧无氧混合运动(简称混氧运动)。患有
抑郁症者应多采取有氧和混氧运动形式较好。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郊游等;混氧运动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等。(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体育锻炼疗法的核心,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心率的指标来确定运动强度。大强度的心率每分钟为~次,中等强度的心率为每分钟~次,小强度心率每分钟低于次。对患者个人来说,由于身体存在着差异,所以运动时的强度应有所不同。一般采用中小强度锻炼,不宜采用大强度运动。(4)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每次持续运动的时间。由于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乘积决定运动量,因此在确定运动时间时,应根据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对于症状较重的来说,最好是采用低强度的运动,一般是20~50分钟;对于症状较轻的人来说,可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时间可为30~60分钟。(5)运动频率运动频率是指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根据患者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锻炼时的强度与时间,运动频率应有所不同。一般刚开始参加运动,时间每周三到四次为宜,最好采用间歇时间安排。一但身体适应,症状减轻或有好转时,可每日运动一次,这样能产生较好的锻炼效果。责任编辑/赵孟虎编辑/杨杰茗张永杰排版/任兴陕西省体育局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lwp/1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