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刚看过《我的姐姐》,在看到姐弟相依的真挚情感的同时,也看到家庭教育的束缚和压力。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小时候因为父母想要二胎而受了伤害,即便已经成年仍然无法摆脱从小感受到的不安和惧怕。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她在梦里,循环往复的场景全是父母丢下她、不顾她死活的冷然表情,她惊怕着,直到梦醒才发觉自己置身地铁。
童年是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父母正向的指导,反而遭受伤害,将会深远地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行为选择和心理导向。
这也正是我在看完戴西写的《犯罪心理》后最直观和清晰的感受。不是残酷,而是悲哀,为这些角色因为童年时在非自己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心理缺陷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而痛惜。
电影《我的姐姐》01
书的开篇就是一系列看似无关的自杀案件,直到书中的主角李振峰发现这些案件的发生有着共同的主导因素——陌生的电话。与此同时,一个叫做“蜘蛛”的人物进入情节的铺陈展开,这算是作者给读者设下的第一个陷阱,如果你以为凶手就是“蜘蛛”,那就错了。
主导这些自杀事件的其实是一个19岁的少年赵一鸣。
这个人冷酷无情,却异常聪明。他仅靠自学就全然掌握了编程,甚至达到高手水平,本可以凭优异的技能在社会立足的他,却在网上搜集蛛丝马迹、窥探别人的秘密,以此为基础采用心理战术引导5起自杀案件。
在这样一个花样的年龄,本应该和同伴一起站在阳光下坦然自在的赵一鸣,却像个手举镰刀埋伏在黑暗里的猎手,等待着猎物。归根结底,是母亲从小的溺爱和父亲毫无原则的纵容导致了他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格。
你以为只有虐待和暴力才能导致孩子性格的偏差?不,过度宠溺也会。
恰恰,赵一鸣就是在这份宠溺里失掉了自己对于社会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02
恶人自有恶人磨。
聪明的赵一鸣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狂妄自大。“蜘蛛”利用这个缺点锁定了赵一鸣的位置,成功在雨夜潜入他家,利落干净一刀毙命,并将他推下楼。他最终得到了相同方式的裁决。
但谨慎的“蜘蛛”给警方留下了“痕迹”。李振峰看着案发现场熟悉的雨鞋印,想起了之前的别墅杀人案,由此将事件和“蜘蛛”联系在一起。
“蜘蛛”蒋万安幼时曾遭受继母的虐打,对于“母亲”形象有着难以附加的复杂情绪。当他听闻方永成的母亲金爱珍对其施加的童年阴影时,他那结痂的心理创伤被残忍拉开,他回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痛苦扼住了他,他对金爱珍进行了残忍的报复。
这个案件的发生坚定了李振峰对于“蜘蛛”的怀疑。他派他的下属安东到蜘蛛的老家进行调查,而安东顺藤摸瓜竟然意外发现了更加深处的案件牵连。就在安东回到警楼汇报情况的路上,“蜘蛛”在背后用他熟练的杀人技巧杀害了安东。
好在警察的本能让安东守下了案件的汇报材料并留下了凶手的血液证据,让李振峰有了捉拿“蜘蛛”蒋万安的理由。
最后,“蜘蛛”落网。以为这就是结局?你还太天真。
03
“蜘蛛”落网的同时,警楼里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
这个人就是王晓春。在比对了数据后,法医赵晓楠知悉原来王晓春就是蒋万安的幼年朋友王家宝,他一直都在帮助“蜘蛛”蒋万安犯案。
更让人震惊的是,主导策划这一切的幕后黑手竟然一直都是王晓春!
他是我最好的倾听者,我也是他最好的倾听者。我一直把他当兄弟。
蒋万安是王晓春的分身,家庭环境下养成的不安全感让蒋万安沉溺在被王晓春控制的世界里,只因为这样的他可以感觉到被认可。
而王晓春母亲跟人跑了,父亲出去打工,爷爷年老耳背眼花,他相当于放养状态。他自小就有很严重的精神疾病,有着非常强烈的控制情绪。他智商和情商都高,幼时治疗期间他甚至通过演技欺骗主治医生,让他相信他已经痊愈并放他回家。
成年后成为警察的王晓春在重遇成年后的蒋万安后,开始了一系列犯罪的谋划……杀害姜晓丽、杀害村长一家,他和蒋万安一起活在最黑暗的角落里。
王晓春小时候看惯了父亲殴打母亲,长大后他不自觉会采用父亲的行为模式,因为他看到过这种行为之后的果实。这就是所谓的“镜向原理”。
但蒋万安仍然向往光明,他喜欢上法医赵晓楠,他在死前和赵晓楠说如果有下辈子,他会当个好人。只是对于他来说,儿时就已经形成的不安感和不被认同感已经完全淹没他了。
04
去年《隐秘的角落》热映时,有个说法让我细思极恐。
朱朝阳长大后就成了张东升。
童年有多重要,“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童年潜移默化形成的性格将随着时光轮转逐渐深刻,如果没能够得到积极的指导,心灵一旦坠入黑暗,将从此不可自拔、从此沦陷。
赵一鸣是这样,蒋万安是这样,王晓春也是这样。
作者苏珊·福沃德曾用“有毒”来形容一些伤害型的父母,这些父母用负面行为模式支配着孩子的生活,造成对孩子无法挽回的情感伤害。不管是常常挨打、独自留在家中、遭受虐待、被当成傻瓜对待还是过度宠溺,这些中了毒的孩子都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大部分的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且一无是处。
而在《犯罪心理》这本书中出现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曾被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束缚和伤害、甚至引起心理畸形、更甚者引发犯罪。
故事的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尘归尘、土归土,正义被彰显、黑暗遁形,但这并不是终点,因为现实生活中还仍然黑暗角落的存在,但愿这本书能稍微敲响警钟,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