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不幸罹患精神疾病的还真不少。但从世俗眼光看,很多人对家人的异常精神现象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精神科”、“精神卫生”、“精神健康”等字眼特别排斥,宁愿相信其都是“温和”的心理问题,宁愿相信通过心理辅导和可以治愈其病征。
别自欺欺人了,延误治疗,病者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糕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对比躯体生病,“心灵的感冒”不足惧,但也并不是感冒那么简单。实际上,各种“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中,只有一般心理问题,才是可以凭自己调整过来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一旦严重了,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了,就不得不求助于心理专科和精神专科,该吃药的时候就只能吃药了。
对于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病等词汇,它们虽同属于心理紊乱的范畴,但有着实质性的差异。正确认识这些概念,可帮助人们端正认知,面对现实不至于疑神疑鬼,卸下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
首先,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可疑神经症。注意: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以及不健康)才是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心理不正常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以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心理不正常是精神科的工作范围。精神科是具有精神方面药物的处方权的。而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神经症是可以做心理咨询的,精神障碍的康复期也是可以做心理咨询的。
等于说,心理问题是最轻微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如何判断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的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通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是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不健康程度当然比一般心理问题要严重一些了。它的明显特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当事人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这包括可疑神经症、轻微的神经症性问题)
而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其一,先要区分其问题是正常还是异常心理活动。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同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统一)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其二,要与一般心理问题区分开来。一是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二是二个月以上半年以内。三是泛化。具体的表现是:
1、时间上持久,常以年计,最少三个月。
2、心理冲突指两种观念,欲望,行为倾向,价值观等互相对立,当事人无法使其协调。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冲突是大家能理解,现实中存在的,冲突的一方和另外一方具有明显的道德区别。变形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什么明显的道德色彩。常形冲突是心理问题,变形冲突是神经症性的。
3、神经症性的病人感到精神痛苦,有症状自知力。
以上所说的,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一般心理问题尚可通过自身调整,而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问题则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能解决。
而以下所讲的,心理异常,程度从轻到重,都是试图单纯依赖心理咨询所不能解决的。
一、心理障碍:这类人群不仅有较大的情绪方面的波动,而且可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或思维逻辑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二、心理疾病边缘状态:这是较严重的一类,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三、精神疾病(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被破坏,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其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和服药。
由此可见,由心理问题到精神疾病的转变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当事人通常都是早期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自身无法排解,时间长了,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一般而言,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精神疾病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因精神疾病产生了幻觉、妄想的症状,失去了正常的认知能力,一般需要住院治疗,或门诊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另外有一些精神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视,易被普通人群认为是一般的问题或个性原因而导致误诊。
若你发现家人或身边人的行为怪异,最简单、最直观的判断其是心理问题还是精神问题的方法是:分析他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分析他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有无人格的改变。出现精神问题的人是没有自知之明,拒绝治疗的。“我没病,你才有病”,是最常见的一句托词。越是不承认有病,越是说明他病得不轻。另外,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却无逻辑无章法的言论,或是不眠不休精神亢奋,忙忙碌碌劳而无功的行为,或是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怀疑别人谋害自己的表现,或是冷漠僵硬一动不动,社会行为完全退缩的表现,都是精神方面出现毛病的典型特征了。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心理问题发展到严重程度,都要考虑是不是精神方面有问题。假如心理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产生了精神问题,那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科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应该到精神科去解决,主要看大脑的组织结构到底是不是有了问题。所以,对待心理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就可以找心理医生疏导,或者接受心理科的普及教育。对于心理障碍的问题,是否需要吃药由精神科医生决定,同时也可以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两者同步进行。一旦出现了精神症状,家人就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陪同找精神科医生诊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王小女子,一个从小就热爱文学和音乐的小女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