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数据表明情绪确实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和生

很多肿瘤患者听到确诊消息后,都会有恐惧、怀疑、抑郁、焦虑、沮丧的情绪。有大量数据表明:患者的情绪状态,会真实影响到肿瘤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7月31日,医院临床心理科正式开科。从患者入院开始到诊断、治疗、康复,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心理干预和保护措施。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抑郁症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年年报显示,在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7.5个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癌症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国际研究数据表明,约20%的肿瘤病人存在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有数据表明,成人癌症群体中,抑郁的发生可增加39%的死亡率,约3/4伴有明显抑郁情绪的癌症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心理测试或药物矫治。医院党委书记、国内著名精神心理专家于恩彦教授介绍,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几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则丧气,感到害怕,重则抑郁,甚至自杀。一般来说,癌症病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心理上会经历这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震惊。接着是难以置信,怀疑检查有误,反复检查,直到最终确诊,不得不相信。然后,心情恶劣。接受结果之后,病人通常陷入沮丧、绝望、懊恼的境地,感叹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心情无法振奋。接下来,会有个分化:一部分病人在家人朋友的鼓舞和自我求生欲的驱使下,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一部分病人走入死胡同,一蹶不振,心情抑郁,严重的有可能自杀。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应从确诊后就开始进行“当癌症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千万不要憋在心里,家里人要引起重视,必要的心理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的情绪,进而提升癌症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于恩彦教授说,因此,医院对于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医院积极筹备临床心理科的重要原因。“放眼国内,医院把肿瘤患者心理干预的重点放在临终关怀上,但在我看来,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不能等到对患者产生打击影响之后才开始,而是应该从在院确诊的那一刻就进行,要及时并且贯穿诊治的全过程。”于恩彦教授介绍,临床心理科将跟进肿瘤患者的初诊、复诊、住院、出院,哪怕在出院后都要进行密切的随访。他正努力将心理诊治作为多学科诊疗中的一支力量,介入到肿瘤患者的诊疗中。此外,临床心理科还应该深入病区,有计划地为患者们进行科普讲解和心理疏导治疗,激励患者调动内在潜力战胜病魔。家人得了癌症到底要不要隐瞒具体要看病人的性格特点家人得了癌症,到底要不要告诉他实情?其实,对很多癌症患者的家人来说,瞒还是不瞒,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此,于恩彦教授说,这个医学伦理问题,得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特质来做具体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对一些性格坚强的人来说,告诉他们实情是没关系的,他们更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在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后,他们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反而会增强。而对于一些本身容易焦虑的“C”型性格的患者,可以瞒一瞒,因为这部分人生活中比较顺从,常压抑自己的个性,什么事都闷在心里,要是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会觉得自己就要完了,肯定会掉入情绪的深渊,一方面想不开,拒绝治疗,一方面自责不已,感觉拖累家人。所谓的“C”型性格,也叫癌症性格,对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sfl/1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