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与心理异常的关系

南阳医专一附院副院长郭遂成

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有的人在遭受强大的或频繁的压力或刺激后,或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或陷于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就认为他陷入了「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

几乎无例外地,出现这样心理状态异常的人,似乎总是会伴随着茶饭不思、五谷不香的现象。很多人还会出现胃脘胀闷、频繁嗳气、进食哽咽、反酸烧心、咽喉堵塞等诸多不适。医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十种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癔球症」等等,它们在人群中相当常见,而且其发生均与心理异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内多数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人群中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且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由于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患者的负面情绪,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给消化系统疾病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就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心理异常与胃肠道功能异常的内在联系尚未完全阐明,但是目前已经发现一些线索。人体内负责主管内脏感觉与运动的神经中枢,与主管情绪反应、睡眠及学习活动的神经中枢,居然都位于同一个部位,这就是边缘系统。

我们有理由认为,大脑中这个部位出问题了,就会同时影响人的情绪心理和胃肠道功能。也可以设想,内脏的功能紊乱了,会通过内脏神经向上影响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又将紊乱传递给心理情绪;反之亦然。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学者们陆续在胃肠道内发现了多种原先认为只存在于大脑内的激素。此后,又发现胃肠道内竟然存在着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神经系统。这套胃肠道神经系统与大脑脊髓的中枢系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能相互影响。由此提出了「脑-肠轴」的学说,其核心就是大脑与胃肠道可以相互影响。

近年的研究证明,心理压力对大脑的影响可通过神经及体液下行影响胃肠道,造成诸如粘膜形态、功能、免疫系统改变、胃肠道神经感受以及平滑肌收缩的改变,从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和患者主观症状。

信息在神经系统内传递,是通过电脉冲和化学物质两种方式的结合。在神经细胞内是电脉冲传导,而由一个神经细胞向另一个细胞传递时,则由前一个细胞释放一种化学分子,激活后一个神经细胞的电脉冲。这种传递信号的化学分子,就叫神经递质。它起到「通讯员」的作用。充当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有多种,其中研究较多、比较重要的是5-羟色胺。有趣的是,5-羟色胺同时存在于中枢神经与胃肠道神经中,并同时在调节情绪与胃肠道功能中发挥作用。神经递质的共同性,也可能是心理异常与消化道功能异常总是并存的原因之一。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针对其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后,能明显改善其心理状况,有利于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基础,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主动沟通,注意语言优美,态度和蔼,对患者表示充分的尊重,认真倾听患者陈述,理解患者的病痛,耐心回答问题、解释病情。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舒适、整洁的周围环境可以安抚患者紧张的心理,注意病室的卫生和空间的美化,如配备一些绿色植物,既可美化病室环境,又可让患者赏心悦目。同时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相对湿度50%~60%,保证通风良好。健康教育: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对饮食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食入高脂、高糖类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提高睡眠质量等。适当的体育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不良情绪。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健康的认识。

一些常见的误区。

预防心理疾病,主要是保持健康和愉快的心情。―预防心理疾病和预防躯体疾病一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营养、健康愉快的心情,三者不可偏废。

心理疾病早治晚治都一样。心理疾病和任何疾病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的延迟只会造成反复发作、慢抑郁症除了心情不好外,可以表现为疲乏无力、丧失兴趣、食欲不振、体重改变;也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例如头晕头痛、腰酸腿疼;一般都伴有动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滞、记忆力下降;严重的可以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性化和精神残疾。抑郁症都是以心情抑郁为主要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sz/17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