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冰清
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WHA)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
修订本界定了“游戏精神障碍”的三大特征,将于年1月起生效。
修订案遭到游戏行业反对
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障碍的官方定义:
游戏控制受损(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比如对玩游戏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终止时间、情境等缺乏自控力;
对游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致于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尽管有负面效果出现,但依旧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力度。这种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受到严重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
此项决议遭到了欧洲、北美、日韩等多个地区、国家游戏机构的抵制,希望世界卫生组织能够重新审查这项决议。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官员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WHA将电子游戏上瘾列为疾病的《国际疾病分类》将于年生效,但是这只是建议而已,要在国内适用需先达成社会共识。
PlayStation游戏机生产商索尼的CEO吉田宪一郎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已经建立了分级系统,用来按年龄限制玩家,而且也以我们自己的标准为基础采取了措施。”
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学界争议较大
浙江大医院精神科禹华良告诉钱报记者,是否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同意的一方认为,某些游戏障碍者会处于一个失去自控力的状态,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他们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比如学生出现严重厌学等;某些游戏障碍者的头颅功能磁共振检查显示,他们的大脑机构和功能与非游戏成瘾者有区别,游戏过度上瘾的人的脑影像和化学物质上瘾的人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游戏障碍存在着病理性的机制。游戏障碍者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和心理问题,需要明确诊断和治疗。游戏障碍列入疾病有助于规范诊疗市场。
禹华良本人也支持这个观点,认为这次世界卫生组织明确了诊断的名称和标准,便于医生应用到临床诊断。
反对者则列出了不同的观点——
1.“游戏障碍”作为疾病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困难。
如何区分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和实际上瘾的行为,如何区分可能过度但无问题地使用游戏的人,和因过度游戏而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影响的人。
2.游戏障碍是单独的疾病单元还是其他精神疾病诊断的并发症
游戏障碍,这一疾病最显著的症状是什么,它到底是作为真正的独立疾病存在,还是它仅仅是作为其他潜在精神疾病诊断的并发症状存在。
3.WHO对“游戏障碍”的疾病定义标签化,会给游戏玩家带来恐慌和污名化。
这种障碍可能带来更多是道德恐慌,而非是良好的科学产物。并且这可能会给游戏玩家带来恐慌和污名化。也会让“戒瘾”学校、电击疗法等江湖疗法再度兴盛。
4.会掩盖游戏上瘾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
通常个人先出现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然后才把游戏作为应对其它心理问题的避风港。
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一半都是游戏成瘾
在WHO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之前,精神科医生是如何诊断游戏障碍的呢?
禹华良说,临床上家长带着游戏成瘾的孩子来看门诊的非常多,他的心理咨询门诊是面向青少年为主的,其中有一半都是游戏成瘾的孩子,男孩居多。
昨天(5月27日),禹医生门诊共接诊了5名患者,里面就有3个游戏成瘾的男孩。其中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禹医生把他的手机拿过来一看,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两款热门游戏的时间加起来超过5个小时。
禹医生说,在此之前,临床上没有“游戏障碍”这个诊断,医生通常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来作为诊断证明。
关于游戏障碍的治疗,目前国际上还缺乏大样本量的循证证据,这也需要学者们来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