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憋屈的皇帝宋英宗,发疯只是表象,报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作为北宋最憋屈的皇帝宋英宗,似乎从出生那天起就被命运安排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星光,即使出身皇亲贵胄,锦衣玉食之下,对命运却仍有深深的无力感。

宋英宗其实是个“不幸的幸运儿”,因为仁宗无子,所以他在3岁的时候就被抱养得到皇宫中,由曹皇后照顾,这就是把他当做国家的继承人来培养,后来也登上了帝位,与他的幸运相比,他的亲生父亲濮王赵允让的运气就差多了,赵允让在真宗时也过继到宫中抚养,但是后来真宗生出了儿子仁宗,赵允让也就只好回到了自己的王府中。

宋英宗

皇帝不好当啊

宋英宗能当上皇帝,还真的是一波三折,中间充满各种无奈与辛酸,甚至充满奇幻小说才有的魔幻主义色彩。

宋仁宗不是生不出儿子,而是他的孩子大多早夭,没有继承人,这对一个帝王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因此,在宋英宗3岁的时候,就被抱到皇宫中,当做继承人来培养。

然而一入宫门深似海,满心欢喜变成了漫长的等待,公元年,宋仁宗终于生出了儿子豫王,英宗这时候已经7岁了,也只好灰溜溜的回家了。可是,事情总是这么不巧,如果豫王顺利长大,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只有4年,豫王便夭折,宋英宗只好再次被选入宫中。

这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直到年,韩琦,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出立太子的事情,这下英宗又看到希望了,正好此时仁宗的后宫中有妃嫔怀孕,仁宗说等等看吧,结果生出的是个女儿,英宗心里肯定不高兴了,没有这么办事的,这不是耍人呢吗?

宋仁宗,剧照

到了年,仁宗的身体实在熬不住了,这个时候还只把英宗封为皇子,而不是太子,看的出仁宗还是心有不甘,想要接着生儿子,但是想法好身体跟不上啊。此时英宗真的是摸不清仁宗的路子,他对自己当皇子产生了质疑,不会又是仁宗在耍弄自己吧?

当使者前来通知英宗的时候,“使者往返数次,留禁门至四鼓,皇子不至”,就是说使者到英宗家去了好几次,英宗都没有同意,这下可急坏了宫中的人,皇帝随时就驾崩了,皇子却推辞不受。英宗的私人秘书周孟阳连上十道奏书,婉言推辞,最后,仁宗又派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去劝解,这样一番周折后,英宗终于前往皇宫,受封皇子。

接下来就是最魔幻的一幕,年4月,仁宗驾崩,应该英宗继位,但是英宗却大呼:“某不敢為!某不敢為!”,说完转身就跑,大臣们一看皇子疯了,纷纷“輔臣共執之,或解其髮,或被以御服”。大臣们将英宗制服后,迫使其上位,这在历史中也是罕见。

英宗“仁孝”

宋英宗在位4年,以“孝”闻名后世,司马光说他:“臣闻陛下昔在藩邸事濮王,承顺颜色,备尽孝道。”

他的谥号也是“宋宪文肃武宣孝帝”,但其实,宋英宗的孝,不过是其“报复性心理”的结果,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后来的“发疯事件”了。

.“发疯事件”

在仁宗的葬礼上,英宗突然“己卯,大斂,上疾增劇,號呼狂走,不能成禮。”,也就是说,英宗在仁宗的葬礼上突然发疯,大声狂叫,以至葬礼不能完成,最后是“韓琦亟投杖褰簾,抱持上,呼內人,屬令加意擁護,又與同列入白太后。”韩琦控制住英宗后,葬礼由曹太后来主持完成。

这件事情如果单独来看的话,英宗是真的发疯了,可能是长期做储君而不得帝位的结果,这让他的精神处于极度压抑之下,突然得到了释放,而且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记载过:“先是,輔臣奏事,帝必詳問本末,然後裁決,莫不當理,中外翕然,皆稱明主。是日晚,忽得疾,不知人,語言失序,復召已責降醫官宋安道、甄立里、秦宗一、王士倫等入侍疾。”

这说明在葬礼举行之前,英宗已经出现过发疯的事情,还请御医诊治过。但是如果将后来的事情综合来看,似乎又不是发疯那么简单。

2.太后待我无恩

在《宋史·韩琦传》中,加载过这样一个事情:后数日,琦独见上,上曰:"太后待我无恩。"琦对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及疾愈,琦请乘舆因祷雨具素服以出,人情乃安。

曹太后,剧照

英宗自幼进宫便是由曹太后抚养,何来“无恩”之说,而以孝著称的英宗,自然知道舜的故事,却还要韩琦来给他讲解,这里对英宗的“孝”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其实,英宗对于曹太后是有怨言的。这里面具体有两个事件:

继位之初

在仁宗弥留之际,韩琦等人想要拥立英宗继位,但是曹皇后却说:“只是宗室,立了他,後莫有人爭?”,韩琦说:“更何可擬議!”。

从里面可以看出韩琦本人对于英宗是有拥立之功的,这样不难解释后来的“濮议”事件中,每次都是由韩琦首先提出,而曹太后对于英宗继位显然是有顾虑,这一点确实有些让人费解,因为英宗显然是要继承皇位的,曹太后此时又怎么会出来阻挠呢?这一点已经不得而知。

2垂帘听政

英宗继位后,是由曹太后垂帘听政,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这就是上面英宗说“太后待我无恩”的前因,但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英宗本人的身体早就衰弱了,《宋史·韩琦传》中记载:“英宗暴得疾,太后垂帘听政。”,这说明曹太后的听政是在英宗本人身体条件衰弱的情况下实行的,而且英宗本人的身体导致了他的一些反常举动,对身边的人也并不友好,“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

韩琦,剧照

由于英宗打骂身边人,导致了太监向曹太后告状的事情,英宗和曹太后之间产生了矛盾。之后:“琦与欧阳修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固尔,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修亦委曲进言,太后意稍和,久之而罢。”

在韩琦的劝解下,曹太后明显没有计较,从这里,可以看出曹太后为人并不是是非不分,反而是善解人言。

而曹太后本人也并不贪恋权力,《宋史·英宗传》中,皇太后御小殿垂帘,宰臣覆奏事。曹太后只是在小殿听政,而到了年,英宗继位的第二年,他的身体恢复了以后,曹太后就把国政交付给了英宗。

3.濮议事件

宋英宗在位期间,最著名的事情莫过于濮议事件,濮议事件不仅耗时长,之中发展也颇耐人寻味。

濮议最早由韩琦提出,不过当时英宗仅仅亲政半月,并没有同意,接着,第二年,韩琦再次上书,提出要给英宗生父一个名分。

这时候,朝堂中分为两派,一派是韩琦,欧阳修为首的中书省,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而另一派由侍御史吕大方,范纯仁为首,主张称濮王为“皇伯”。其不同之处就在于“皇考”是对生父死后的称呼,“皇伯”是对伯父死后的称呼。

按照常规的理解,封自己的父亲为“皇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伦理了,可是,皇家毕竟不是一般人家,如果将濮王尊为皇考,那宋朝岂不是多了一位皇帝,仁宗的地位又在哪呢?如果站在宋朝朝廷的角度上看,英宗显然是不能立自己的父亲为“皇考”的,他只能叫自己的父亲为大伯。

这一事件竟然耗时8个月,交由北宋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其结果还不能确定下来,最后的一关,便是卡在曹太后这,曹太后不同意英宗的决定,但是离奇的是,最后,曹太后在诏书上签了字,后世对这个事情有过很多解读,最著名的是韩琦等人在一次酒会上,将曹太后灌醉,趁着曹太后醉酒之际,骗他签了字,曹太后醒来发现为时已晚,也就同意了。

从整个事件发展来看,濮议事件都是一场闹剧,它不仅对整个宋朝的国家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耗时耗力,有损形象。

结语

宋英宗是一个“不幸中的幸运儿”,他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登上皇帝之位,但是,他的行为却充满了“报复性”的心理。

在仁宗的葬礼上号呼狂奔,对身边的人打骂,对太后的无礼,濮议事件的表现,都说明在英宗心中,一直都在为自己心中的不快寻找释放点。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没有继位之时,他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登上皇帝之位,他的命运仍然不掌握自己手中。

作为一个皇帝,他仍然不能随心所欲,即使是给自己的父亲追加一个名分,都不能自己做主,也正是这件事,让他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在第二年就与世长辞。

英宗画像

《宋史》中对英宗的评价为“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

这个评价其实颇高,客观来讲,宋英宗在位时间太短,他的一生政绩乏善可陈,他的心性,不及仁宗,他的能力,不及后世的神宗,哲宗。至于他的评语“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在他的列传中也找不到支撑的理由。

如果英宗真的留给宋朝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应该是神宗的出场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sz/16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