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人格教育主要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m.39.net/disease/a_5882583.html

导语:人格教育强调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人。高中思政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强化,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1了解国外研究的现状,国外有关人格教育的研究比较成熟,内涵丰富

国外有关人格教育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对于人格教育的内涵等并没有明确的理论界定,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这些理论或者观点多是围绕着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开展研究,其中心理学对于人格的研究和发展最为突出。不同国家对于人格教育的展开都是基于学校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对于本文研究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1、美国人格教育研究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最早提出了要强化健康人格培养这一概念,并且从心理学角度对健康人格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概括,认为健康人格主要是自我内在意识力量的控制,在意识的有效控制前提之下健康人格才能全面地呈现出来。20世纪中期的美国,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各级学校制定了多样的人格教育计划。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度越来越高,并在社区学院全方位实践和发展“人格本位”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格本位”育人模式。在具体实施人格教育方面,通过搭建一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强调道德纪律,创建一种民主的教室氛围。

2、日本人格教育研究

20世纪中期,日本就中小学人格教育发展颁布了《教育基本法》,规定了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即: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日本学校强调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

日本在教育改革大纲中明确指出将学生的人格发展作为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1世纪日本明确将世纪的教育定为:积极把人才与21世纪的需要对接,在国际领域和全球视野中滋养受教育者的人格,缔造其“宽广的胸襟、强健的体格、富有创新力、良好的自主约束精神”。调整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要求学生富有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本人格素养,有独立的个性。

3、德国人格教育研究

德国在实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明确学校任务除了传授适应社会的必要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受教育者开展道德熏陶、张扬个性、培育健康人格等。强调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对宗教、艺术、科学的信仰,而教育者的人格是唤醒受教育者内在信仰的关键。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是协调正常发展的,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核心就是要使自我突破本我和超我的束缚,成为一种可协调的关系,使人格各成分和平共处。

02人格教育是指以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教育理念独特

1、人格教育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有关人格教育还未形成统一的表述,学者分别从心理学、个人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学角度研究人格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谈人格教育,认为它所强调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角度谈人格教育,认为它强调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社会自我发展的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谈人格教育,认为它是将人格教育借助一定的教育形式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从广义上来讲,人格教育是指以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的教育,即在个体自身的先天条件上,通过陶冶其道德情操。

优化其气质性格,强健其身体素质,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手段来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人格教育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人格教育,是指一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qpz/18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