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离世的第三年,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说点

N号房,鲍毓明们从来不曾消停过。偶然看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的婚礼致辞和写作采访,心口沸腾,想说点什么。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是关于青少年性侵,一个少女爱上大她很多岁的诱奸犯的故事。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她真实地发生在作者林奕含身上,并折磨、摧毁了她的人生,今年是林奕含去世的第三年。

林奕含长期以来都患有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在日本和台湾,这个疾病的名称已经改成了思觉失调症,这未尝不是一种人文关怀,毕竟精神分裂这四个字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疯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也是为什么林奕含要在婚礼致辞上强调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

她的婚礼致辞中,有她对世界的困惑与愤怒,有对自己的不甘与无法还击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关切,在内心深处她是热爱着这个世界的,只是最终不能与自己和平共处而选择了离开。

林奕含是勇敢的、高贵的、优雅的。

她的勇敢在于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写出来并出版,在于她在公开场合给大众描摹自己的抑郁症精神分裂,这其中的凶险与残忍不言自明。

她的高贵在于这个世界待她太薄,而她没有放弃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关切,出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努力为精神疾病正名这两件事都并不是为了抚慰自己,而是为了他人。

她的优雅在于明明事件的性质是性侵、强暴,但她对写作的处理方式却是极度艺术化之后的难以捉摸的爱情。

林奕含在她的采访中说,每次都必须情绪崩溃写作才进行的下去,在一个咖啡店从提笔到结束那一刻,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伴随着眼泪。

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明知道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的人,每一次揭开伤疤都是对自己残存能量的莫大消耗,在写作的那一刻她似乎完全没有在意自己的生死,一直刻意让自己处于情绪最低谷。

林奕含的一生似乎是一场命定。从她对文学偏执的热爱,到经历那场浩劫,再到罹患重度精神疾病,再到创作,最后陨落。这一切就好像有一根绳子牵引着她慢慢走完自己的人生。

多像一根蜡烛啊!即便知道有燃尽自己的那天,也没有忘记过照亮别人,照亮那些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

很多人都说,林奕含去世三年了,这个世界还是没有改变。是这样吗?我想并不是。虽然恶魔们似乎一直在人间,但我看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性侵受害者愿意发声了,不以此为耻,勇敢向恶魔们正面开战了。

人们的价值观也从“遇到这种事,这女孩一辈子就毁了”变成了“她只是受害者,错并不在她,她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拥抱自己往后的人生。”

会不会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这个疑问林奕含在去世的时候也许都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不重要,毕竟,那本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书,照进了一个个黑暗的内心里。

最后想引用斯图尔特·凯利《失落的书》里的一段话来纪念林奕含:

“有些事物并不会因为停止存在而失去内涵和意义。正如那些在生命消失后,依然回荡着、引发着变化、影响着我们思想和感情的人类灵魂,我们的文明也是一样——那由数不清的失落的生命缔造的文明。我们绝望地与毁灭抗争,抗争的过程即是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qpz/1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