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岭南名医多,妙手回春惊天下曹磊

中国医学的发展,如同经济和文化一样,至明代开始,中心迅速从北方向南转移。

明代四大名医

至明代,各地方志所记名医日益增多。崖州人钟方为学博极而精,虽律历医卜之书,莫不通贯,著有《养生举要》。琼州人丘濬,著有《本草格式》等。南海人陈楚瑜著成《亡名氏痘诊秘要》一卷,并刊行。罗浮山人(姓名不详),撰有《录竹堂集秘书》六卷,所集录的验方,分为固精、种子、妇人、小儿、诸风、痰火、须发等30门。今存年重刊本。

张景岳,又名张介宾,明代杰出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幼时随父到北京学医。景岳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57岁时返回南方,专事于临床,著书立说。《景岳全书》是张景岳晚年著作,完成后便去世,原稿于康熙三十九年由其外孙林日蔚带到广东,经广东布政使鲁超主持刊行于世。《景岳全书》经过在广东的三次刊刻,从此大行于世,对岭南医学影响深远。查现存历代岭南医学书籍,类似《景岳全书》这样综合性大部医书,清代以前未见,这标志着岭南已有培养出医学大家的底蕴了。

古人出诊用的象牙雕塑

岭南明代有三位高官同时也是杰出医家。儒而通医,官也悬壶。丘濬,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医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学问渊博,熟悉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璧”。

丘濬官居高位,却为官清廉,一如海瑞。公务之余,勤于医学。故又有“琼台丘濬、嘉惠生灵”之誉。其祖父、其兄长为良医,其子亦为当时名医,可谓几代悬壶。丘濬著有《本草格式》,专门论述中药性味功效。在序言中说:“医书之有本草如儒家之有字书也,不识字者断不能为文,不识药者又安能治病哉?予以邵子(邵雍)观物之说,本《周礼》五药之目,拟为《本草格式》及采取条例一篇,藏之巾笥,以俟后人用焉。”还有《大学衍义补》,最早于弘治初刊行﹐万历时再版﹐明神宗朱翊钧亲为作序。《重刊明堂经络前图》与《重刊明堂经络后图》,是丘濬仿照宋代针灸医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样本,详加考订,复以存真,重绘而刊刻。惜两书现已佚,但两书对针灸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位是盛端明,官至礼部尚书,自号玉华子。广东潮阳(今潮安)人。有求治疗,不分贵贱,即治之。性好医方,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三十余年,宦辙南北,书稿自随,每遇奇方秘法,必录之,编成《程斋医抄》卷,简帙繁多,成《程斋医抄撮要》5卷。后被人挟恨造罪弹劾而退职还乡。潜心专研平生所爱药石,著述甚丰,还有《玉华子》4卷传世。嘉靖二十五年()被起用为礼部左侍郎。不久,以老病不愈乞准退休返乡。终年81岁,朝廷赐祭葬。

再一位是王纶,原浙江人。年举进士,历官礼部郎中、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使、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王氏从政时期,坚持医事。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医论问答》、《节斋胎产医案》、《节斋小儿医书》等,是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的。王氏在医理上主张,“宜专主《内经》,而博不美观乎四子”。

清代名医各领风骚

到了清代,岭南医学进入繁荣年代。名医辈出,逐步形成有具有岭南特色的医学流派,著名的医家有:何克谏、谢完卿、刘渊、郭元峰、叶茶山、何梦瑶、黄岩、罗汝兰等人。历代官修史书都给予医家医著以一定地位。如清代同治三年(),两广总督阮元重修《广东通志》,给南海何梦瑶等13位岭南名医立传,并于艺文志子部栏目下收录岭南历代中医药文献16部卷。其中有有岭南医家程康圃的《儿科秘要》、朱沛文的《华洋脏象约纂》、麦乃求的《伤寒法眼》等。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铜臼和杵,用于捣药

对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家何梦瑶,约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南海人。早年中进士,出任过知县和知州。清乾隆十五年(),辞官返回广东,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他一直对中医学有研究,返回家乡后得以有暇余倾注于中医学的深究。对中医的五脏生克学说与阴阳、水火、虚实、气血等基本理论均有匠心独运的见解,而在医治岭南各种温热病的医理研辩中更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使其创立的医理造福于民,遂设帐广招习医的学生传授心得,且亲自向病者赠方施药。他的岭南中医新理论与疗效为社会所公认,“其方无不百发百中,服其剂无不奏效如神”。

何梦瑶编出力著《医碥》,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何氏借碥石喻为习医之阶梯,是一部基础临床结合的医学门径书。该书对岭南地域的医疗特色有记载:“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何氏《医碥》二百年来多次翻刻印行,足见其影响之大。

何德艺兼备,尤其重视岭南多发群体性疾病的防治,特别是传染病,被誉为“南海明珠”,有“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之称。广东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在越秀山顶镇海楼广州历史博物馆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内,存放着他的肖像及《医碥》木刻本,供后人瞻仰。

另一位刘渊,弃武从医,成为岭南名医。乾隆二年(),刘渊自惠州抵羊城,遇到广东布政使王恕及随行官员徐惠。徐惠第一次来岭南,就疟疾发作“中招”了,“寒暑之疾一时作焉,病热几殆”,以为命不久矣。随行而来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刘渊亲为诊脉定方,药三服而病已愈,由是名声大振。两年后刘渊著《医学纂要》。全书六卷,按《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吉”顺列,体现了刘渊用药如用兵、行方布阵的用药风格,广东布政使王恕为之作序曰:“其所诊治喜用温补峻厉之剂,始或怪而笑之,久未见其失一也。”

岭南中医在古代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如疫苗、法医及小儿科、眼科等专著,皆出于岭南医家之手,在全国占有地位。宋代刘昉编撰的《幼幼新书》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乾隆年间又刊行了罗浮山人陈复正的《幼幼集成》,除采集文献资料之外,采入不少民间验方和外治法,重视指纹诊察,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儿科学由博返约更具特色者首推清代的程康圃,他著《儿科秘要》,该书把儿科证候概括为八门(风、热、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脾虚、疳积、咳嗽),治法约以六字(平肝、补脾、泻心)。民国时期儿科名医杨鹤龄,继承程氏学说,著《儿科经验述要》。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眼科被误认为仅是现代医学,中医是个空白。近代西医入中,中医眼科学开始停滞衰落。但清代嘉庆年间,岭南却出了个眼科著名医家。黄岩,广东梅州人,自幼患痘传眼,被庸医误治,几近于瞎,决心攻克眼科。专著《眼科纂要》成书时,年已七旬,是清代著名的眼科著作。黄氏同时是一名杰出的内科医家,其治眼病亦多推崇内治方法,提倡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施以方药治疗。补肾泻肝、清热除湿,黄氏治疗眼病重视肝肾二脏的协同作用。黄岩在《眼科纂要》中选录及创制了大批眼科方剂,以歌括之,简醒明净,如新制柴连汤:“目风兼火泪如汤,急用予家柴连汤,芩芍蔓荆栀胆草,木通甘草及荆防”;又如消翳汤,“有翳无火消翳汤,木贼蒙花归尾将,生地曼京只壳芎,柴胡甘草及防风”。除《眼科纂要》外,尚著有8册之内科综合性著作《医学精要》刊印出版,广为流传。黄氏生平淡于名利,习儒好诗,撰有《花溪文集诗集》等。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珍藏的清光绪版《黄帝内经》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本来人痘接种医术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史料记载,明代在安徽省黄山一带已发明人痘接种防天花医术了。到了康熙年,痘接种医术从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俄国、土耳其,又传至欧洲。英国人琴纳才最后获得此项发明,也属“出口转内销”。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才二十出头却因天花而亡,以致清廷从此规定皇子未出痘不得继承皇位。可见天花对中国为祸之深。人类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被消灭,是唯一被人类彻底征服的传染性疾病。

广东南海人邱熺,是中国专业施种牛痘的第一人。医院学到种牛痘医术,又融入大量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实践。嘉庆十四年(),邱氏在自己身上试种牛痘成功,乃将此法行之于家人及戚友。邱氏曾记述他在澳门种痘的情况,说:“适子未出天花,身试果验。泊行之家人戚友,亦无不验者。于是洋行好善诸公以予悉此,属于会馆专司其事,历十数寒暑,问途接踵而至者累百盈千,无有损失……”

邱氏著有《引痘略》一书,在书中这样启发国人:牛痘接种法,是选择在人的两臂上叫消烁、清冷渊的两个穴位上下交连之处接种,因为人身上的两臂外侧,是手少阳三焦经必经之地。三焦者,人身上最为关要之府,如同天地之中的三元,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通内外左右上下之气,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痘毒就可以通过皮毛、血脉、肌肉、筋络直接传入人体,深藏人体内之毒,就会引出体外,自然就不得天花。

岭南名医壁上的邱熺

邱熺、邱昶父子成功进行大量牛痘接种,从此很快就被国人接纳,传播内地各省。当时,名声显赫的达官贵人,例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请邱熺到自己的府中接种牛痘。年,力主禁烟、担任两广总督的阮元也把邱熺请到家中接种。事后,阮元写诗相赠:

阿芙蓉毒流中国,

力禁犹愁禁未全;

若把此丹传各省,

稍将儿寿补人年。

相对于北方中原,岭南中医在古代发展较缓慢。尽管如此,岭南历史上还是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医术高深,而且深研歧黄奥旨,参以已验,著书立说,汇成浩瀚的岭南医籍,据统计,古代广东中医药图书有近三百种,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越秀山上书院多,中轴线上文脉盛第三只眼看康熙盛世百灵路曾经很艺术怪才伦文叙与福地巷敬请点“在看”,转发朋友圈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qpz/16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