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戴十几层口罩出门疫情之下,我们该如何

前几日有条热搜新闻,印象很深。广东东莞的交警,拦下一名驾车男子,发现他戴了很多口罩,交警心存疑虑,让他先摘掉,谁知男子一层一层,竟摘掉了十多层,把交警看懵了。男子说只是过于紧张,为了自保。

此前,国家卫健委专家组蒋荣猛在采访时就提到,戴两个口罩都会影响气密性,并且呼气的阻力增加,就会使劲吸气,这样更易感染。戴多层,还不如把一层口罩戴严实。

网友在新闻下评论说这不是炫富吗?别人买不到,他却囤那么多,还大肆浪费。

其实这位男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我相信也并不是他真的想“炫富”,而是背后的“过度防御心理”在作祟。

不光是该男子,疫情之下,有“过度防御”的人还真不少,各种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有人听说75度的酒精能消毒,就直接就往嘴里灌;有些社区听说某户人家是武汉回来的,无论对方怎么保证愿意自我隔离,还是要去把别人的门给封死;

更有甚者,听说宠物可能有被传染的风险,竟私自把别人家的宠物猫给活埋了,而猫主人正在隔离中,回来悲痛欲绝。

其实面对这种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人们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与防御心理都是正常的,这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是当人们做出过度的情绪反应,过度的防御行为时,它又转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从社会层面来说,也不利于疫情的控制。

那么,我到底属于“正常防御”还是“过度防御”?过度防御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感觉自己或身边有人过度防御了,该怎么办?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解析。

一、如何区分正常防御与过度防御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它有积极的意义亦有消极的一面。

它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强大的“本我”冲动会扰乱我们的自我意识,而产生焦虑,而我们的“自我”为了对抗它,部署了无意识的防御机制,以减少个体焦虑。

心理学发展至今,目前对于心理防御机制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哈佛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兰特的著作,他将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更新迭代。

瓦兰特认为,防御是一种平衡机制,可以减少突发压力的破坏性作用。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防御机制也日趋成熟,而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是通过增加个体对感觉、想法及其后果的有意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lwp/18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