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全球首要致残病因和次要致死原因,而年全球疾病研究系统分析表明,目前在中国是第一大致死原因。脑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常见且一种令人衰弱的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参与、重返工作岗位和死亡率产生不利影响。
01脑卒中后疲劳是受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的复杂症状,危害较大
1、脑卒中后疲劳的概念
脑卒中后疲劳的概念在年被Ingles等提出。DeGroot在将脑卒中后疲劳定义为:在过去一个月的2周内,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以下症状:严重疲劳感(定义为极度疲惫或疲劳),精力下降或需要更多休息,与最近的劳累程度不相称。
加上以下任意3种表现:(1)睡眠或休息不能改善疲劳感;(2)动力(保持)和效率(降低)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3)必须努力克服休止状态;(4)由于感到疲劳很难去完成或维持日常任务活动;(5)疲劳后不适感觉会持续数小时;(6)过度担心自身疲劳。
《加拿大中风最佳实践建议》于年更新脑卒中后疲劳的最佳实践里表述脑卒中后疲劳是一种多维度的状态——感知、情感和认知体验,其主要特点为早期疲惫、厌倦、能量缺乏以及患者不愿意进行主动活动等,通常不能通过休息得到改善。
脑卒中后疲劳可分为客观疲劳和主观疲劳。客观疲劳是指由于重复一项体力或脑力工作而出现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表现减退,而主观疲劳是一种早期疲劳、疲倦和厌恶努力的感觉。
2、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疲劳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的复杂症状。人口因素(年龄、性别、居住地)情绪健康(抑郁、焦虑、应对策略和控制源)、临床因素(睡眠、疼痛、脑卒中特征、生物学和免疫学因素)、社会因素(社会支持、日常生活中的残疾和功能)和认知功能与脑卒中后疲劳有相关联。研究脑卒中后疲劳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对于其治疗是当务之急。
02了解脑卒中后疲劳的干预措施,需通过自我管理教育进行个性化干预
1、健康教育
采用疲劳管理策略以提高患者肌肉力量和耐力,每天进行30min的治疗,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每周5天,共4周,疲劳严重程度有了显著的改善,表明疲劳管理方案在减轻卒中患者的主观疲劳方面比常规治疗更有效。短时间有效,长时间后患者自我意识会降低,没有显示是否有效。
将分级体育锻炼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相结合的方案,患者锻炼(2周)和CBT(1周),鼓励患者制定目标,写疲劳日记,练习正念,举办关于疲劳、活动计划和节奏、睡眠卫生、营养和锻炼的教育课程,以减轻社区脑卒中幸存者的脑卒中后疲劳症状。
构建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自我管理方案包括疲劳管理、情绪管理、运动和休息管理干预内容,结果显示此干预方案简单、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可有效降低中青年脑卒中后疲劳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提高其自我效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教育进行个性化干预,有利于改善卒中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因为住院期间对患者的团体教育可以增加社会支持,能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时解决患者最迫切的需求,使其自我效能增加。
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行赋能教育模式,以疏导患者负面情绪、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保证充分的休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自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赋能健康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使脑卒中患者认识到自我管理对改善脑卒中后疲劳的重要性。
2、心理干预
采用心理干预,包括脑卒中后疲劳的知识教育以改观患者不宜的想法,睡觉模式的调整。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报告的总体恢复,记忆和思维,情绪,行动能力和社交活动均有改善。
综合神经心理干预、心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和正念疗法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疲劳症状的认识,帮助患者评估和管理疲劳的诱发因素,以及为患者配备其需要的多种自助工具。整个治疗过程为20个疗程共一年时间,每个疗程平均时间为50min,进行重复测量,在干预第10次,没有差异性,其他干预前后效果都有显著的差异性。
3、认知行为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改变患者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并影响患者身心感觉无益的思想和行为。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使用CBT,包括心理教育、行为激活、行为实验、认知重构、解决问题和预防复发措施,共8周的适应性CBT训练,结果显示CBT是改善脑卒中后疲劳、睡眠质量和抑郁的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采用基于问题解决法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包括定义问题、设立目标、生成可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方案效果6个步骤。其目的是训练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自我健康行为和依从性;有效解决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4、运动训练
运动疗法主要提高患者主动的适量运动,运动程度以患者不感到累为止,并逐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以卧位蹬车为实施形式的下肢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下肢活动能力,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疲劳症状。任务导向性循环训练强调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患者主观意愿参与前提下。
有目的地进行各项训练,根据患者的能力,缓慢进行患肢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普通物理治疗相比,任务导向性循环训练可以减轻脑卒中后疲劳卒中后疲劳症状,增加步行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改善患者卒中后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5、康复环境构建
基于彩色发光二极管的照明器(LED-lamps)以及集中照明控制器,根据选定的照明方案来管理所有照明器,实施了24h自然照明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期间暴露于自然光下的脑卒中康复患者的疲劳明显降低。
利用花园或者自然环境多感官刺激物理情感和认知刺激,患者每天早上喝一杯花草茶;然后进行体育活动,如花园散步、三轮车或现场练习;在一个群体中或独自从事园艺和部落文化职业,或独自享受花园的精神康复,最后“一天结束”后聚会,并提供一些小吃,让患者讲述从花园收获的,新鲜的或保存的成果。
与疲劳共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良好,能促进患者休息和精神恢复,对于患者疾病改善也是有帮助的。针对脑卒中后疲劳短时间效果是显著的,长时间后基于自然环境的干预措施和单纯的治疗为主的干预措施对于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差不多,就文献呈现的结果看,参与者表现出对NBR的良好依从性;因此,有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可以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做一个坚实的基础。
结语:脑卒中患者由于神经功能缺损造成的心理暗示,叠加了情绪和认知症状,使疲劳往往被医护人员和患者忽视。而年发布的脑卒中护理的十大研究重点将管理或预防脑卒中后疲劳的最佳方法列为首要研究重点。出院后的患者需要良好的康复环境,所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状况对于社区脑卒中后疲劳脑卒中后疲劳的改善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