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娜是一名大三女生,上大学以来,她总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生活都不太理想,在忙完功课的空闲期或心情不佳时,小娜就不停吃东西打发时光。她常常会不可抑制地吃很多东西,然后用催吐的方式来防止自己发胖。
“暴食症”又称“贪吃症”,是指在一段短的时间内吃下大量高热量的食物,之后又通过催吐或服用泻药把吃下的食物排出来。患者无法忍受挫折,加上自制能力薄弱,会借助进食来逃避痛苦。
暴食的行为多在夜间发生,患者会悄悄躲起来吃。由于患者嗜食成瘾又怕肥胖,喜欢以一个极端的标准来评价体重和身材,因此每次暴吃之后,随即产生出内疚感或罪恶感,继而用抠喉、服用泻药、利尿剂或催吐剂等方式,企图在食物被消化吸收前把它排出体外。这个动作如果每星期出现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便可诊断为暴食症。
一般而言,患暴食症的人性格追求完美,学习与工作非常努力,也有成就,但却给自己造成很大压力。暴食行为可由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但随后不久患者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
“暴食症”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心理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兼有抑郁症。暴食症需要长期观察及治疗,患者的自制力是复发与否的关键。对于暴食症的防治,首推安全有效的行为识别治疗法: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异常的,然后用行为方法区别它们,从而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监测、掌握正常的饮食模式。其次,适当使用抗抑郁药。最后,身边的人应引导患者理智地对待情绪失调或情感挫折,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发展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是防止暴食症的有效途径。
《大众卫生报》章睿齐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