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矫情强迫症你家熊孩子秩序敏

小分队里的一大波娃娃都陆续进入了恼人的“Terrible2”(可怕的两岁)时期,妈妈们经常聚众吐槽个没完:

“对食物的完整性要求很高,面条弄断了,或者面包给半个,都会令她不满意。看来要开始做规矩了。”

“对食物我们之前有过一段,后来自己好了。”

“应该是所谓的秩序敏感期?什么都是条条框框。天气突然变热,我们爷出门不穿那大外套就着急!”

“就是秩序敏感期,我们家老大好像三岁多还在闹。就是比如放得不整齐就着急,面包不给整个,饼干缺一块就急,顺序不对也急。”

“原来这叫秩序敏感期。她最近老说各种东西破了,咬一口面包说,破了,然后就攥手里再也不肯吃。”

“我家是面条不按照他想的拌好就不要吃。比如说放了酱没先放黄瓜,即使后放也不可以,他就会说这碗给弟弟。”(啊哈哈哈好狡猾)

“秩序敏感期要不要调研下?”(这个必须是D妈,又开始给自己找任务了)

“支持调研!”

所以呢。。。Herewego!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敏感期”是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理论。所谓“秩序的敏感期”,即幼儿有一个阶段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尽力追求和维护秩序感/规则。ta所坚持的可能是物品的位置、完整性、做事的顺序、所有权、事先的约定等,具体奇奇怪怪的表现请参考上面的吐槽。

D妈觉得这事其实相当可以理解。一手把娃带起来的妈妈们都知道,小娃真真是一张白纸,从出生开始,连打嗝放屁怎么使劲都是要学的,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大一点,“啊我有手!还有脚!”全是新鲜内容。所以当ta不停观察世界,终于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事情好像不一定,那种震撼,是真正的三观崩坏,换你你也急!

何时是秩序敏感期?

有点尴尬的是,中文网页、德文网页和D妈手头的相关书籍有不尽一致的表述。可能是因为蒙台梭利理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体系,多方面引述混乱以致不大统一。但这些笼统里面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值,即出生后就开始,一直到4岁都有表现,其中2-3岁是一个高峰。

讲这个理论有何意义?

D妈认为,我们并不是非要按照某种理论去养孩子,而是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然后作为家长有一个合理的行为去回应,从而帮助宝宝健康成长。比如本文开头的众妈吐槽,很明显是同一阶段的娃都开始出现很多不寻常的行为,说孩子任性、矫情或者强迫症都好像解释不到根上,那么我们觉得“秩序敏感期”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好理论,值得信任。

而且说白了,不管是“生长期”的吃睡不规律,还是“秩序敏感期”的小执拗,这些理论的一大意义就是给孩子找理由,从而给家长一个安抚——哦原来这样是正常的,大家都这样。那么你就不会轻易给孩子贴上“不乖”“不好”的标签,从而做一些无用功,甚至对孩子小心灵发展有害的事情。

这并不是为了无原则惯着孩子。身为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能够在该管束的时候管束,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并且,能够区分这两种情况。

怎么区分?几句话说不清,说清了不叫智慧。。。容我天长日久慢慢道来。

所以秩序敏感期发作了应该怎么办?

德文网站上对于各种敏感期列出了家长三原则:

1,要注意孩子一切形式的理性活动,并试着去理解。

2,要尽量支持孩子的行为冲动,但不是替他做,而是鼓励他的自主性。

3,孩子对于外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所以家长应该在亲子关系中处处留心。

哎呀,说人话!

D妈觉得,处理这类事情,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家长相应地“做”了什么,而在于思维上的理解,以及理解之后的“不做”什么。放过娃也放过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

比如,对于孩子必须拿到整个面包、整根面条的事,就不用急着批评ta任性,不用急着“做规矩”。你给ta整个的东西好了。自己咬破的拿手里不放也不吃,那就拿着好了,多大的事啊,一般过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不管ta是想明白了还是忘了腻了,总会放下的。

比如大热天非要穿外套的娃(就是小D哈哈哈),如果不是极端热,就穿吧。如果真的热,就给一件代替的薄外套。大人也可以给他示范“热了要脱外套”。或者事先把大家的外套都藏起来,自自然然地轻装出门,不要激起他对外套的注意。反正总有一些小办法,实在不行,放他哭一会儿也罢,但是不要批评啊,因为人家并不是不讲理,相反是太讲理了!

还有一点:记得跟家人沟通关于“秩序敏感期”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带孩子的态度上做到统一。如果“秩序敏感期”太拗口,干脆解释为“阶段性强迫症”也可以,关键不是这事儿叫什么,而是你们家带娃的队友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再重复一遍:不贴负面标签,尽量理解与灵活顺应,长大了就好了。

其实也有很多好处嘛

秩序敏感期并不纯粹是个麻烦,本来它就是一个小娃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具体地(功利地)说,我们能在秩序敏感期培养的技能和好习惯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

-拼图

对于“完型”和“配对”的需求促使孩子主动对拼图游戏感兴趣。从易到难,稍加引导,有助于孩子认识形状、颜色,还有拼图中所表达的物体或符号。

-整理玩具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一点就是“各归其位”,太好啦!这强迫症来得正是时候!

家长们不是经常头痛,娃的玩具太多太乱,经常要跟在屁股后面收拾吗?如果发现秩序敏感期的苗头,意味着机会来了!多注意平时玩具的归位,让娃形成某个玩具就是应该放在某处的概念之后,ta就会主动地去收拾!

小D一直对各种车车感兴趣,前几个月我发现,他会把最爱的几辆小车玩具集中到一起,虽然我并没有教他分类。接着,他会在睡前把小车在床沿排成一溜,可整齐了跟停车场一样。所以我就把车子经常集中放在某处,另外把一些零碎的小玩具不时当着小D的面收集到整理箱里,大一点的书和玩具则分别放到固定位置。现在小D经常会不厌其烦地把摊一地的小玩具自己放进箱子里,一些小书、字母卡片之类的东西也会归置起来,不算特别经常,但我有时候可以提示他去做!

-睡前程序

很多关于哄睡的文章都会提到“睡前程序”,D妈认为就跟秩序感有关。当娃形成了一个顺序上的惯性,比如先洗澡换睡衣,再拉窗帘,再讲讲故事,然后睡,那么这就意味着每次做完前面那一套可控的程序,原先不可控的睡意就会如约降临~

睡前程序并非刻板不变,只是相对稳定,最近我试图给小D养成的睡前程序是:一起收拾玩具,拉窗帘关大灯,然后换睡衣和尿布,喝睡前奶,刷个牙,把一个固定的小方枕塞他手里,就可以睡了。

嗯嗯,总之秩序敏感期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要看见,要了解,多想想好的方面,跟娃一起快乐成长!

祝各位allesinOrdnung!(一切有序:)

参考:

《蒙台梭利早教全书》ISBN-7---5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北京医院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kjz/12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