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K
鸡汤看多了之后,越来越多人被那句“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绑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句话:“在精神病院里,大多数男性都是想变得更优秀事业更牛逼,而女性更希望自己被爱”。
这并不是调侃的话,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我认识了几个真正有精神障碍的朋友,真正意识到了为什么说有时候精神病人是自己把自己逼疯这句话了。
我不配,我很差
之前我有个来访者,年龄不大,大概也就是20出头,懒懒散散见到我,一上来就问我老师你月薪有多少,我随便调侃ta说吧,之后这个来访者立马挑起眉头一脸嫌弃看着我说:
”3K?那你太失败了,到你这个年纪我要一个月赚3K我就得离开这个世界了”。
年轻人形容一个人总是不休止的贬低另一个人叫做“PUA”。
但殊不知,当下有多少年轻人习惯开始「自我PUA」。
微博上高达5.8亿阅读量和快10万讨论的话题#如何停止自我PUA#,正反映出了很多人与内心的激烈斗争。
一个人长期自我PUA不仅会容易让自己患上抑郁症,其次还很容易让自己深陷自我内耗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会吸引来那些不断消耗和贬低自己的人。
这种自我厌恶的本质就是一种“自我攻击”,时常自我攻击的人就会产生抑郁。
攻击性,是精神分析中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人为何会不断贬低自己?
既然不断贬低自己会让人深陷抑郁和痛苦中,为何有人会像自虐上瘾一般不断贬低自己呢?
自我PUA有时候和追求卓越有时候很像,但真正追求上进的人他们非常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成长和成就过程中享受其中,就算遇到失败也会调整自己,将之理解为挑战。
大部分「自我PUA」的人虽然也看上去很努力,但他们努力的动机却是“我不能比某人差”,在他们内心中永远有一个他者竞争,因为担心自己不优秀就会被嫌弃。
所以每个“自我PUA”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缺爱的小孩”。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给出了这个模版,剧中齐明月就是活在妈妈的否定中,无论她多么优秀,多么努力,在妈妈眼里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她曾经是班长,考试第二名,按理说很棒了吧。
可就这样的第二名硬是被她妈妈称作“万年老二”。
人都有一个自我实现的核心价值,希望自己变漂亮、变可爱,被别人喜欢。
这是最本能的需要。
但是在充满竞争、攀比的环境里。
“无条件地爱”这件事很难发生。
事实就是,我们必须得达到很高的条件和要求,才可能被很多人喜欢。
这就导致我们深深的自卑和焦虑。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必须变好的信念,当自己开始变得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就会莫名产生恐慌,潜意识也就不断驱使自己鞭挞自我,哪怕这个过程不舒服,但至少这个感觉是熟悉的。
潜意识有时候很聪明,有时候也很愚蠢。我们一直想要的东西,真的得到了,却又不敢要。武志红有句话很经典:
“我们以为狠狠鞭策可以逼自己前行,但其实太多时候,严厉的鞭策会让自我瘫痪。
如何摆脱「自我PUA」?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否被喜欢并非单纯因为这个人是否优秀决定,很多人要明确这一点,太多人内卷自己无非就是想让更多人羡慕自己或者只是单纯攀比而已。
但过度内卷或者PUA自己的代价却是以各种心理疾病为代价的。
那么摆脱自我PUA就是学会如何正确“摆烂”。
但这里的摆烂绝不是让自己“躺废”,而是摒弃外界和自我批判的声音选择给自己更多舒服的时间和空间。
过去更加看重成绩,现在你可以更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