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集狂小林鼠,解读孩子收藏癖产

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发生这些情况:

书包又大又沉,打开一看,好多没用的东西,而且不愿意把没用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家里。家里有很多玩具,父母又买了同类型的玩具想送亲戚,孩子却想占为己有。同学生日想送礼物,挑来挑去,这也不舍得,那也不舍得。房间里积攒了很多没用的东西(比如石头、树叶)乱糟糟的不舍得扔。这些都是孩子难以割舍个人物品的表现,有些家长对此很苦恼,跟孩子说了很多遍,但收效甚微。我家女儿之前也有类似的情况,直到我们看了一本绘本,情况才慢慢有所改善,今天把这本绘本推荐个大家。

《收集狂小林鼠》讲述了林鼠普里西拉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物品,她是个收集狂。朋友弗利邀请她去参加生日派对,她决定送弗利最好的生日礼物。但普里西拉在家里翻箱倒柜,想了很久,选了自己最不想要的一样东西当做礼物送给弗利,结果送出去后又感到后悔,重新把礼物要回来。

如此反复很多次,普里西拉决定再也不去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了,只有这样,她才不用给别人送礼物。最后,由于普里西拉房间里堆了太多东西,她被倒塌的杂物给砸晕了。朋友们合力救出了普里西拉,她才明白,朋友的关心比身外之物珍贵得多。

面对孩子们爱收集杂物、不愿分享的情况,父母很头疼。今天我从绘本《收集狂小林鼠》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孩子“收藏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解决对策,在文章最后,我将简单聊聊父母该如何指导孩子阅读此绘本。

01、绘本制作团队与绘本赏析:用生活化的场景讲述故事,便于小朋友理解;用大量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示多变的心理

《收集狂小林鼠》的作者克劳丁·克朗尔是一位加拿大作家,她是儿童基金会高级专员,儿童心理学专家。她熟悉儿童心理,了解儿童爱收集东西的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所以才能创作出一本生动形象的书,帮孩子们做出改变。

本书的译者吴思文毕业于北京大学,他的译文有个明显的个人特征:轻松幽默、浅显易懂,用简单的文字像孩子们传递一个一个道理。

本书最后,还有伊丽莎白·麦卡勒姆博士写的《写给父母的话》。她是杜肯大学心理学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家。她在《写给父母的话》中,给出了几条帮助孩子减少杂物、整理房间的小技巧。

《收集狂小林鼠》的创作特点:用生活化的场景讲述故事,通俗易懂;用大量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示多变的心理。

1.用生活化的场景讲述故事,通俗易懂

生日可以说是孩子一年当中最期待的节日,朋友邀请自己去参加生日派对,也能使孩子高兴很久。《收集狂小林鼠》中分别讲了弗利和罗达的生日,弗利生日时,普里西拉前后共送了3样礼物,但每次,她都因为舍不得而把礼物要了回来。在收到罗达的生日邀请时,普里西拉因为不想送礼,拒绝赴约。

最终普里西拉与朋友和好的场景,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普里西拉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小心被砸晕,还好朋友们及时赶到救出了她。生活中,小朋友们肯定也碰到过帮助朋友、被朋友帮忙的情况。

绘本大多是给孩子看的,因此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既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和想传递的主题,又能让孩子把书中学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一举两得。

2.用大量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示多变的心理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动作最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收集狂小林鼠》中,作者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普里西拉复杂多变的心理。

普利西拉送个弗利的第三个生日礼物是一根旧绳子,但当她给弗利的时候,又觉得舍不得送了。于是,她又拖着绳子回家。与此同时,普里西拉收到了罗达的生日邀请。为了不送礼物,她决定不去参加生日派对。对此,绘本中是这样描写的:

“哦,不不不!”普里西拉气喘吁吁地说。

现在她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去参加罗达的生日聚会,一个人待在家里。

在罗达的生日聚会那天,窗外传来了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声音。

他们的笑声越来越大,普里西拉砰地关上了窗户。

“我不需要参加生日聚会!”她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我自己也能玩得很开心!”

普里西拉其实很想参加罗达的生日派对,想跟朋友们一起玩,可她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物品送给别人,只能一个人生闷气,并且自我安慰“自己也能玩得很开心”。

这一段描写才5句话,但通过普里西拉说的话,以及“气喘吁吁”“砰地关上窗户”“哼了一声”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普里西拉复杂矛盾的心理。类似的心理,也经常发生在小朋友们的身上,能够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02、《收集狂小林鼠》的教育意义:孩子的“收藏癖”可能源自安全感的缺失;比起外在物品,朋友才是最珍贵的

1.孩子的“收藏癖”,可能源自安全感的缺失

“收藏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患有这种病的人不舍得扔掉东西,疯狂地想收集物品。儿童喜欢收集物品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与之相似。其实,喜欢收藏各类东西、难以割舍个人物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安全感的缺失。

对于小孩来说,爸爸妈妈是他安全感的来源。但生活中,父母要工作、干家务,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随时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当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自己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就会向外界寻求安全感。

《实验社会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对其关心的人缺乏信心时,他们就会更加依恋自己的所有物。

相比于父母,外在物质给孩子的安全感更稳定。因此,孩子往往乐于寻找外界的物质,把他们收集起来,放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安全感。其实,这也是部分孩子有”恋物癖“的原因。

所以,当孩子迷上收集各类“无用”物品的时候,父母不要武断地阻止孩子。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平时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sfl/18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