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自年被首次描述以来,70余年间人们对于本病的认识与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充满争议与挑战。本病是以社会交往与语言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临床多3岁前起病。
过去孤独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但自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在持续上升。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孤独症可能远比想象中更为普遍。
中医古籍无此病名,但有诸如“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等相似描述,表明古人对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语言发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障碍已有所观察。孤独症患儿常不能独立生活,有些甚至需要终身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问,因其病因和基因表达、生化改变的复杂性,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也有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
人们长期认为孤独症的形成与父母:教养冷漠有关,从而在社会心理学上提出“冰箱母亲”理论,然而当前研究已否定相关理论,证实孤独症可发生在任何社会阶层家庭,与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无关,我们认为,孤独症的形成虽然不是社会心理学因素造成,但是现代人由院落搬进高楼的居住方式,减少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群居生活,与孤独症的发病和社会交往障碍存在联系。本病多为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致精髓不充,《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中先天之精需脾胃的后天之精培补充实,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全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与气血以供给啊。《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脑髓失充,精明之府失养,则神志失常。
此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神明,藏神,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小儿“心肝有余”,易致火亢木旺,热扰心神,发为躁扰狂越,不易管教。肝失疏泄,气机不得调达,见情绪不宁,行为孤僻,肝藏血不足,筋骨失养则动作刻板,行动笨拙。小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四肢肌肉不得充实,则行走萎软无力,水液代谢失调致使痰浊内生,形成宿淡内伏,伏痰内阻,蒙蔽心窍.则见表情淡漠,言语不清,喃喃自语。
故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从心脾论治孤独症:
目前新一轮《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孤独症谱系障碍》制订将本病辨证分型为心肝火旺证、痰蒙心窍证、心脾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心脾两虚证是孤独症临床常见证候,表现为少语或不语,语言重复,行为孤僻,刻板动作,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胆怯易惊,夜寐易醒,肢冷或有自汗,面色少华,纳差,占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我们认为本证病机总属心脾不足、神失所养,故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基本大法。方选归脾汤(《正体类要》)合养心汤(《古今医统》)加减。孤独症患儿往往虚实并存,多有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表现为心神欠聪,脑失精明,应与痰蒙心窍有关,因而常加相关药物豁痰开窍。
验案举隅:
患儿某,男,2岁7个月,年11月3日初诊。主诉:无主动语言交流,缺乏目光对视1年。患儿自幼不善交流,1岁半时突然不与人交流,好动,不识人与物,与之交流无反应,双下肢行走无力,双手不能有力握拳及手指不能伸直,医院培训后能识物,但不识人,不与人交流,回避他人目光,触觉迟钝,知饥饿不知大小便。医院评估:语言理解能力同10月大小儿童,交往能力1岁以下,发育能力正常,头颅MRI结构正常。入睡时汗多,大便时干时稀,次数不定,小便正常,纳食尚可,夜寐不安,喜翻身,舌苔薄白,指纹色淡。西医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证属心脾不足、痰蒙心窍。治以益气养心、豁痰开窍。
年11月24日二诊:与人交流轻微改善,四肢活动能力如前,纳食好转,大便不成形,常揉鼻。证候如前,治以前方出入。原方稍微调动,10剂,熬糖浆mL,每服15mL,每日3次。
年12月15日三诊:认知力尚可,稍有交流,双下肢乏力,走楼梯、跳起不利冬季流涎较多,喜揉鼻,纳寐可,酚齿,二使调,舌苔薄白。证治如前。原方调整以燥湿运脾。后诸症皆无。
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心神失养,患儿初诊时表现为表情淡漠、不愿言语,脾主四肢,水谷精微生化乏源,不能布散濡养四肢肌肉,则见生长迟缓下肢行走菱软乏力。
孤独症患儿先天禀赋异常,宿淡内伏,心脾虚弱,气机升降失调,津液输布障碍,伏痰易蒙蔽心窍导致智能迟缓,不能识人,交往能力差。故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化开窍后,脾胃气机升降恢复,心神得以充养,患儿从二诊开始四肢活动渐能轻快有力,活泼好动,语言发育,能与周围人交流,社会交往逐步改善。
凝蒙心窍渐清,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如云雾散却,阳光普照,智能发育逐渐改善,对周围渐生兴趣。患儿坚持中药调理近3年语言发育,社会交流,兴趣活动均明显改善,卫表充实御邪能力增强,效果显著。
总结
孤独症是儿科难治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和预防措施,中医药近年来在辨治孤独症方面做出了不解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因古代文献未见系统记载,当代中医药人的探索时间尚短,经验缺少,对本病的认知与治疗方法亚待完善缺少丰富的治疗方案与高质量的文献报道,不利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及推广应用。
因此,总结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对本病有深入研究专家的经验,探讨和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开展循证性的临床研究,从而为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订提供高级别的文献依据,为孤独症患儿的预防和调护夯实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孤独症来自先天禀赋,加之后天调护、社会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触发,现代医学也证实遗传因素是孤独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很可能是一组具有多态性的特殊基因决定了其易感性,因而意图将之根治便显得极为困难,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谋求及早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