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长大了会好吗

图片

孤独症谱系障碍包括典型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孩子。核心症状包括社交交流和社会交往障碍(社交互动中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行为,社交互动的发起,维持,社会交往的理解,社会情感的分享等)和狭窄、刻板与重复的兴趣行为(特殊的爱好、特殊的爱好程度、生活上的刻板,感觉方面不同的兴趣或损伤)。这些症状的表现会随患者的智力水平、年龄、后天学习环境而有不同表现,有的孩子还会有一定的“特长”而掩盖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导致一些家长认为我们的孩子只是某个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不必去做教育训练,长大了就会好了。

图片

那么孤独谱系障碍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好了吗?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闻芳副主任医师怎么说。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该类疾病是一个遗传因素为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既往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导致了脑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1.神经病理学异常:孤独谱系障碍患儿双侧边缘系统神经细胞体积缩小,充填密度增加;海马和杏仁核存在细胞学异常;新小脑浦肯野细胞不同程度缺失;脑干发育异常,面神经核和上橄榄体几乎完全缺失等。

2.脑结构异常:在脑结构研究方面发现,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的脑发育轨迹不同于正常儿童。在出生时孤独症患儿脑的大小正常,出生后比一般婴幼儿增长迅速,2-4岁时约比一般婴幼儿大5%-10%,额叶皮质、颞叶皮质、杏仁核体积大于同龄正常发育儿童。但是随后脑生长速度明显减慢,6岁之后至成人只略增长5%左右。

3.脑功能异常:孤独症患儿存在多个脑区的局部脑功能、不同脑区间功能连接及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的异常。眶额叶皮层、颞上回以及杏仁核等组成的社会脑网络功能异常,由此可能导致孤独症患儿存在社会认知缺陷。镜像神经元网络功能障碍影响患儿的模仿、意图识别、共情等高级社会认知和语言功能。

图片

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脑发育的异常,患儿才会出现孤独症谱系方面的症状,虽然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但却证明了该障碍不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就能自愈的疾病。既然孤独症谱系障碍长大了不会好,目前对这个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还很有限,以教育训练为主,那么确诊后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尤为重要。

1.教育训练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长期进行,医学界认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的干预训练黄金阶段是2-6岁。无论什么年龄发现,都要每天干预,至少持续到6周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好了,或者是做了几个月的训练发现效果不明显就放弃了,这些观念都是对于患儿的进步是不利的。

2.教育训练要以社交为中心的干预,全面训练,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只给孩子做感统训练,这显然没有抓到训练的重点,怎么会有明显的效果呢。

3.干预过程中要以正规的训练机构联合家庭训练共同完成。机构干预能确保早期、密集的有效干预模式的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的内容做深入。家庭干预发挥场景优势,将掌握的技能做泛化,是维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可持续成长的保障

目前,很多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行为模式治疗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有些干预会把各种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了综合的疗法。由于这些疗法的实施,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低年龄的孩子和轻中度孤独症的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善,孤独症的孩子不再认为诊断孤独症就没法治疗了,改善了过去孤独症孩子的不良预后。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延误了患儿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

闻芳,副主任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测量师,沙盘治疗师。擅长儿童神经发育性疾病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心理咨询及治疗。

文字

精神心理科闻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sfl/18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