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深井效应: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未来身体健康》。
作者娜丁·伯克·哈里斯,知名TED演讲人,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新锐科学家。首度通过临床研究探究童年不良经历对未来身体健康的影响机制及治疗方法的儿科医生。美国青少年健康中心创始人,年被任命为加州首任卫生局局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博士,美国儿科学会“韧性计划”咨询委员会成员。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贡献突出,荣获第21届全球知名个人成就奖亨氏人类健康贡献奖、美国金色人文主义荣誉协会的年度医疗人文主义奖。她的研究对21世纪的重要意义,可媲美20世纪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和“术前消毒之父”李斯特。
《深井效应》从一个人、一个社区开始讲述一系列有关童年不良经历的故事,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份案列研究,揭示了童年不良经历对未来身体健康的深远影响,总结了十大危害性童年不良经历,修订和完善了可科学筛查童年不良经历的问卷,并呈现了临床验证过的六大拯救未来健康的方法。
在本书中,国际知名儿科医生娜丁·伯克·哈里斯为我们揭示,其实这一切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致病源——童年逆境经历。它的危害远远比我们以为的要深重,童年过度受挫的孩子长大后不仅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甚至还会更短命。父母们需要了解童年逆境经验的危害,从而觉察自身所受的不良影响,给予孩子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1、什么是童年不良经历作者说,童年一些不好经历,影响的不止是心理,生理层面也会受到波及。比如,父母一句伤人的话:“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这么不省心?”“你是姐姐,就应该让一下弟弟妹妹!”“我很忙,没空理你!”“不就是打两下吗?能怎么样?”也许是被敷衍和无视的愿望:“买什么玩具,浪费钱还耽搁学习!”或者是被随口贴上的标签:“你可真是个笨脑子”“太丢人了”“你真是个废物”。甚至是目睹了父母情绪失控、家暴的场面,也会让成年后的人回忆起来就浑身发抖。
有童年心理创伤的人,成年后往往会有酗酒、抽烟、暴饮暴食这些对健康有高风险危害的行为。很不幸,童年不良经历会使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增加32.6倍,冠心病、癌症、中风、糖尿病等重症患病率增加3倍,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4.5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童年的伤一直与我们同在,并且有可能为后来的身体健康埋下危险的种子。这就是本书所围绕讲述的主题——深井效应。
1、“深井效应”的来源
年8月的下旬,伦敦爆发了一场极为严重的霍乱。苏豪区的宽街地区是爆发的中心,短短3天里,就有多达人死于霍乱。而到了当年9月的第二周,已经有多人死亡。当时的主流学说认为,霍乱、黑死病等传染性疾病都是以肮脏的空气为媒介进行传播的。约翰·斯诺是伦敦的一位内科医生,他并不太相信这种瘴气传播疾病的说法。
斯诺医生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仔细调查,推断出了霍乱的传播模式:所有迹象最后都指向一处水源——一口带手动泵的公用水井。斯诺说服了地方官员,移除了水井的手动泵。果然,霍乱逐渐平息了。不过,在当时没人愿意接受斯诺提出的假说:霍乱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属于令人生厌的粪—口传播。但数十年后,科学研究会支持了斯诺,“病菌理论”替代了“瘴气理论”。假说变成了理论。这就是“深井效应”一词的由来。
娜丁·伯克一毕业就在旧金山的湾景区开了一家儿科诊所,接诊过大量患生长停滞、哮喘、多动症、学习障碍的孩子。随着与小患者家属深入交谈,她发现这些小患者的发病原因都有相似之处——有过童年不良经历。她每天目睹可怜的小患者们的身体受到病患的侵扰,常规的诊疗却无法找到致病原因,也达不到根治的效果,医者仁心,这让她很难受。但娜丁·伯克从没有停止过去探寻疾病背后的原因、寻求治愈的办法。
七岁的小男孩生长发育停滞在四岁,在那年他被性侵了;十岁的小女孩哮喘开始发作,在被她爸爸一拳打到墙上的那一天开始。这些怪异的病例,让娜丁·伯克像只得到部分拼图的人,距离真相很近却又很远。但缺乏那重要部分的拼图,实在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直到年,她才通过一篇医学文章中的人的数据报告,证实了童年的不良经历的确一直在威胁着所有年龄的患者。对此,娜丁·伯克发出振聋发聩地问话:假如一百个人都喝了同一口井里的水,而其中九十八人出现腹泻,我们是应该开处方治疗腹泻,还是该停下手中的笔,问一问那口井里到底有什么?
2、肥胖患者复胖的秘密
书中谈到了重要人物费利蒂医生一个病患的病例,说肥胖门诊里有很多成功减肥几十公斤,但又在短时间内复胖反弹的案例,这让医生很头疼。因为口误,他本来是问患者唐娜第一次性行为是几岁发生,却问成了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时的体重是多少。唐娜回答:“十八公斤。”费利蒂医生大吃一惊。他再次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唐娜在四岁的时候,就被性侵了。费利蒂医生和同事在后续的问诊中加入了询问患者是否有童年遭受性侵犯的经历。几百个病患几乎每一位都承认自己有类似的经历。
他们根据虐待、情感忽略和家庭功能障碍,把童年不良经历分成了十项。这十种童年不良经历分别是:
1.周期性情感虐待;
2.周期性肢体虐待;
3.身体接触式性虐待;
4.疏于照看;
5.情感忽视;
6.家中有滥用药物者,如与酗酒者或药物滥用者同住;
7.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
8.母亲被家暴;
9.父母离异或分居;
10.家庭成员有犯罪行为,如有家人入狱。
调查结果显示:60%-70%的患者有过至少一种不良经历,12.6%的患者有四种以上的不良经历。每符合一项就记一分,得分越高,健康风险就越大。得分在四分及以上的人,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则是零分者的3.5倍。同时研究也表明,无论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及医疗条件如何,童年的不幸经历都是所有人的高风险致病因素之一。
2、不良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孩子?现在可以肯定,“井”里有着非常危险的“致病原”。它既不是泄漏的化学物质,也不是倾倒的有毒物质,更不是贫穷,而是童年逆境,它正在残害人们的健康。研究表明:无论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如何,童年不幸经历都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和最严重疾病的高风险致病因素之一。那童年不良经历,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呢?
1、导致应激反应系统失调
假如一个孩子碰到火炉被烫疼了,他的身体会记得这件事。从生物学上来解释,这个孩子的生理系统会为火炉或相关事物贴上“危险”标签,这样他下一次看到火炉时,他的身体会以各种形式发出警告。比如,逼真的记忆回放,肌肉变得紧绷,脉搏跳动加快。通常,这足以阻止他再次做出同样危险的行为。就这样,我们的身体保护了我们。
然而,这种应激反应机制有时候会表现过度。当应激反应系统从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变成适应不良和有害健康时,就会发生表现过度的情况。应激反应,是我们的身体经过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比如,有些从战场前线撤下的士兵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就是“身体记忆过多”的例子。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反复将应激反应以一种戏剧性方式重现,以致这些老兵无法活在当下。通过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应激反应:正向应激反应、耐受应激反应、毒性应激反应。
正向应激反应其特征是心率的短暂加快和激素水平的轻度升高。一个典型的正向应激反应的例子是:很多运动员都感受过的赛前紧张。这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获得好的成绩。
耐受性应激反应会更强烈,通常是因为遇到了更严重的困难或不幸,比如失去爱人或亲人,经历自然灾难或可怕的伤害。如果此时能够获得温暖的支持和贴心的照顾,这种影响就会是暂时的。
毒性应激反应会发生在儿童经历了不幸之后,比如遭受了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虐待、忽视或暴力,又或者其养育者滥用药物或有精神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在这些情况下还没有成年人足够的支持。这种应激反应系统的长期性激活,会破坏大脑结构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发育,并随着孩子进入成年期,增加罹患应激相关疾病和认知障碍的风险
比如:你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熊,这头熊激发了你的应激反应,这让你能够逃脱险境。但如果你一天内不断地遇到熊呢?如果你甚至还要和凶猛的熊一起生活呢?那么你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失调,整个生理系统会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压力反应也可能会影响一个人。长期承受压力会导致大脑的腹侧被盖区(负责奖赏、动机、成瘾等功能)失调,孩子更容易渴望高油、高糖的食物,也就更容易肥胖。除了腹侧被盖区之外,童年逆境经验同样会导致大脑的其他区域失调。压力激素也会影响免疫系统。
费利蒂医生在参与的研究里,分析了10笔资料,发现童年逆境经验关联免疫疾病的概率也要高很多,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第一型糖尿病等等。童年创伤越严重的人,免疫系统也可能越脆弱。
2、不当教养会遗传
心理医生在接诊患者的时候,都已经有了一种基础的模式:有心理问题的人,可以追溯出他教养方式不恰当的父母;在他出现问题的父母身上,又可以看到来自祖辈的影子。暴力下成长的孩子,脾气比较差,因为这就是爸妈从他们父母那里学来的教育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等等。
童年不良经历的影响比遗传病更加稳定地传给了下一代。这是为什么?因为毒性应激反应。麦吉尔大学的迈克尔·米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研究。当研究人员把鼠宝宝放回鼠妈妈身边后,鼠妈妈会通过舔毛的动作来安抚紧张的幼崽,就像人类的拥抱和亲吻一样,而另一些鼠妈妈则无动于衷。这意味着有些幼崽度过艰难的一天后,还要被鼠妈妈冷漠对待。
据观测,母亲的安抚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崽的“童年”,还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持续发生作用。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影响会传递到下一代。被经常舔毛的幼鼠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也会经常给孩子舔毛。换言之,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方式,儿女大概率会将这种方式传递到下一代。
而被冷漠对待的幼鼠,就产生了毒性应激反应。如果没有被妥善治疗,就会很容易通过行为激化下一代孩子的毒性应激反应。所以比起基因里的遗传病来说,毒性应激反应更容易遗传,这也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学着做更好的父母的原因。
3、如何改善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来消除我们和孩子身上的毒性应激反应?第一,保护孩子远离儿童不良经历,特别是在儿童敏感期(指大脑对环境中的刺激反应特别灵敏的时期,通常为六岁以前);第二,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