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康复,更要心理康复
任何疾病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李某患高血压病,尽管医学治疗较好,血压控制稳定,各项检验都表明患者己进入恢复期,但是,患者本人自我感觉“我病没好,说不清楚是哪儿难受呢。”人到中老年慢性病逐年趋势,这类疾病大多病情顽固,缺乏特效疗法,患者可能终身带病。疾病常常会导致慢性病人紧张、焦虑、烦躁、自卑、忧郁等不良心理,因此,良好的心理治疗是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属的陪伴下,李某接受了心理科医生制定的疾病康复期科学规范的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精心辅导下,患者积极执行心理康复治疗的运动处方,调适情绪、控制饮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逢人便说:“战胜疾病离不开心理康复啊。”现代康复医学重视心理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医学模式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疾病以及疾病康复的影响,强调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身心之间的重要交互作用。
心理康复的效果更大
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慢性病人、残疾人及老年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康复所依据的是康复心理学。目前心理学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结合的越来越密切,很多国内外学者都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康复方法和原则,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对病人所产生的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进行干预,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躯体和心理康复同时并举
在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同时存在时,应当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二者在临床的治疗当中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患者的整体康复应以心理康复为龙头,因为患者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康复效果。心理疾病状态的持续存在,使病人治疗积极性、顺应性、主动性差,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功能恢复差,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只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环境,才能积极配合其他康复的进行。只有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康复效果,才能更进一步地增加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即使肢体恢复无希望,残疾无法避免,也需要积极治疗,尽可能独立生活,不灰心,不气馁,以达到患者良好地恢复社会和家庭功能的效果。心理康复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可以将康复锻炼治疗带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使康复治疗达到很好的效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更快更有效的解除患者疾苦。
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
一是让患者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消除认识上的心理误区,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患者对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适应性,激发患者的康复热情和潜在的心理资源,协助患者渡过危机、应付困境,使患者能以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所面对的困难或挫折,较有信心地去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康复信心主动加强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二是心理评定,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注重观察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治疗。三是辅助有效、有序地实现康复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功能训练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躯体活动、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康复指在心理上(精神上)、生理上(躯体上)及社会上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重返社会是康复最重要的一项目标,是通过功能改善及环境改变,促使康复对象力争成为独立自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达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心理康复的对象三种人,一慢性病患者,主要是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而减少身体活动,并由此产生继发性功能衰退;二老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程度退变和功能障碍;三是残疾者,心理康复在残疾者康复中尤为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