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少都是难逃“真香”定律的,我就是有点贱,原本读这本书,读到了前三章,从希望到失望,于是写了之前的书评。而最近我就一直在辗转反侧的想继续读下去,一方面承认是想要读完的强迫症在作祟,看到你的阅读进度慢慢的由12%变成%,这种喜悦是无以复加的。另一方面,我突然间明白了作者的写作套路,如何加工成为一片片带着感伤的软文。而今天读了两章小故事之后,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软文也可以编辑成书——因为这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一种养分或者调剂。
第四篇故事,倪安斌与刘晓娇。第五篇夏琴方子善,第六篇,《虽然爱你,又如何?》第七篇,《你们本该在一起》。第四篇讲刘晓娇和倪安斌在新年的哈尔滨相识,相知。刘晓娇不受父母疼爱并患了尿毒症,在冬天被赶出来和倪安斌相识。彼此交往了很久,倪安斌尊重晓娇,从未过问晓娇过往。一夜之间晓娇消失去自己赚钱治病,剩余倪安斌孤等,最终是个好结局,苦等四年,晓娇回来了,并且和安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方子善带着女友来到上海,女友和一个有钱的叔叔走了,夏琴开始照顾方子善,最终在一起了。第六篇就比较难过,宫晓和于飞青梅竹马,但是由于于飞不愿说出“我爱你”、“留下来”等表明内心的话语,宫晓等到了32岁,和别人结婚了,而知道宫晓和他人结婚了,于飞才意识到自己的爱已经失去了,后悔莫及。第七篇更是难过,乔婷与春阳的故事,作为见证人的“我”,看到了乔婷嫁给了银行职员,但是银行职员出轨了,春阳为了给乔婷出气,用板砖把银行职员砸成了植物人,自己进了监狱,被判五年。这五年里,头两年乔婷的老公死了,乔婷被骗钱骗色,最终吸毒,流落广东街头。直到乔婷被春阳找到,清醒之后自杀。
看了四篇,其实细细琢磨,可能就会感觉出文章的不真实的部分,比如说,银行职员的家人好像一直没有出现;比如说于飞和宫晓一直不说就这么错过;比如说……槽点很多,但是不妨碍为之稍稍心酸难过一番。因为这些文章,这些我定义的软文(当然没有广告),抓住了很多人的痛点——孤独。
这里说的孤独,不同于《异乡人》中的那种与世俗不相容的孤独;也与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我在哪里”的孤独不同;更不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被社会扭曲的孤独。这里的孤独是最低级孤独的升华,是城市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远离家乡的孤独。原本是出家乡是为了奋斗的,但是随着时间把初来乍到的豪气和志气消磨,渐渐变成了孤独,渐渐变得麻木。居住的地方不能叫家,因为家是用来安“心”的,而漂泊的日子只能安“身”。于是,孤独的、寂寞的男女,开始了寻找温暖的过程,开始了寻找安心的过程,于是有了这些故事。
所以,故事是真的吗?这重要吗?作者这种把孤独感扩大化融入一些故事中,故事本身的真假,其实也就无所谓了。其中很多故事的主人公,男的,女的,读者中总能找到和自己身份、命运、经历相似的人,或是失恋的男女,或是职场失意的职员,或是在底层依旧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其实我真的感觉,为了生活而努力的人都值得夸耀,而不是把他们写成自己故事中孤独的个体,孤独的分子,一同组成孤独的群体。
青年人来到大城市打工,势必是一个人,于是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单身的男女。男女之间是有情爱的,毕竟饮食男女早在几千年就成为寓言式定局。于是情和爱最终的解决只有两种,幸福或者不幸。书中几乎没有幸福的,哪怕幸福,其中过程也要曲折。浓浓的悲伤,浓浓的孤独,成为了下酒菜。喝一杯,为了书中的人物;喝一杯,为了书外的自己。喝了之后,醉了之后,也就忘记了。这就是孤独的调剂,也是人人都乐意接受的负面的养分。
所以,书中的人,都是单个的人,看不到家庭(父母),看不到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只有自己。看不到为了生活而奋斗的历程,只有功成名就之后,摔死在“情劫”的悲剧。为何没有正能量呢?不是每个拼搏或者为了生活拼命的人,都应该值得掌声吗?因为我们听惯了正面的,看惯了人间的喜乐,才会那么的爱“人间不值得”,才会那么的喜欢用别人的悲桑,换自己的眼泪或欢乐。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是好故事,作者文笔很不错,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就像一个平静的叙述者,我很喜欢;但是佐酒真的差了点滋味,买醉足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