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追捧的《欢乐颂2》正在热播中,才刚刚上线5天,“安迪的精神病遗传性”话题热度,就霸屏各大排行榜!!!虽然我不是考据派,但我和你一样,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
有个情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鲠在喉:剧中让安迪崩溃的“遗传阴影”,真有那么可怕吗?
为了照顾一下没有看过该剧的读者,先手动脑补一下剧情:高知+金领的安迪有一个从未谋面的父亲,在奇葩男友的助攻下找到了他。这个父亲也挺奇葩的,第一次见面就告诉安迪:她的外婆和母亲都是精神病患者。
太突然了!这个消息再加上已经发病的弟弟,让安迪一下子就崩溃了。因为她从网上查到,对于有家族病史的直系亲属来说,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几率高达46.3%。安迪小姐认定自己也逃不脱精神病的魔爪,注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46.3%的遗传几率,确实很让人崩溃,可事实真的像安迪所想象的那样吗?
其实,安迪无须惊慌,理由有3个。理由一:剧中对“遗传几率”的理解是错误的!
1、“遗传几率”不是46.3%!安迪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原文是这样的:“双亲患精神病的子女终生患病率为46.3%,双亲之一患病时子女终生患病率为16.7%。”
根据剧情,安迪的父亲不仅没有精神病,而且还是成功的经济学家。因此,安迪的终生患病率是16.7%,而不是46.3%。
2、“遗传几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就像上面看的一样,安迪查到的资料中“遗传几率”这四个字根本就不存在!医学上一般用终生患病率来反应遗传病的后代患病情况。而终生患病率其实是个统计学概念。
举个例子,如果一种病对父母均是患者的孩子来说终生患病率是30%,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效果:A.一个人一辈子有30%的概率患病。
“完了完了,要得病了,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是哪年?”B.在统计的个人中,患病的有30人。
“你怎么知道老娘不是剩下那70人...”毫无疑问,答案是B。错误的理解会带来莫名的恐慌。所以,安迪小姐无需惊慌于“终生患病率”!
理由二:只要不是%由遗传因素构成的疾病,都有可防可控的空间。衡量这个多少的指标叫遗传度。如果一种疾病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遗传度就是%;如果一种疾病完全由环境因素所决定,遗传度就是0。
如果将疾病比作一个黑山头,大多数黑山头是由遗传+环境两类因素共同堆砌而成的。像哮喘、精神分裂症、冠心病、糖尿病等很多常见病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都有或多或少的遗传因素。
“《医学遗传学》中对多种常见病的遗传度有详尽的分析”然而遗传度跟终生患病率一样是统计概念,用到个体也是毫无意义。换句话来说,安迪仍然没什么好怕的:疾病的产生不是选举投票,80%也并不能决定什么,后天可控的那20%有时候才是“关键少数”。
理由三: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破除对疾病的恐惧!遗传是一回事,发病是另一回事。他们之间的距离给了恐惧蔓延的空间。如果,我有家族遗传病史,那么确认自己是否也携带这种病的遗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不仅可以破除猜测和侥幸,还可以更早更准确地实施预防措施。将疾病风险纳入可控的轨道,将其扼杀在萌发的路上,恐惧还会存在吗?所以解救安迪的路径应该是:
Step1.做一个基因检测,确认自己是否有精神分裂症的高风险。目前已发现DYM、HLA、5-HTR2A基因这些基因及其位点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基因检测示例报告,通过对易感基因的检测,得出的患病率,并提出相应的健康建议”。
Step2.如果确认没有高风险,那就皆大欢喜。
Step3.如果发现高风险,那就应该根据健康建议进行预防,阻断它的发生。
最后,分享一个美国医学畅销书作家莫勒姆记录的故事:
男主大卫和女主丽莎要结婚了。但男主意外知道丽莎母亲患有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disease),这是一种罕见遗传病,所以男主建议丽莎去做一个基因检测。可女主一开始是拒绝的,尽管她确实有模糊的担忧。大卫想过悄悄采集女主的唾液,这是基因检测的样本。
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他还是觉得应该与丽莎坦诚相见,正视这个疾病风险。最终,丽莎同意去做检测,不管结果如何,她至少让心里的石头落地。结局是皆大欢喜的:丽莎没有检测出亨廷顿舞蹈症的遗传,因此连预防也不需要,他们现在愉快地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
分享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不会是%完美的,与其跟潜在的遗传风险“躲猫猫”,还不如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它、把握它、正视它、预防它。
选择伊丽莎白选择最好的服务SelectElizabethtochoosethebestservice在未来的日子里,伊丽莎白将提供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与您携手走过生命的美好时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