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富美在商场偷卸妆液被抓
被剑桥录取的女孩得了进食障碍
精神科医生说——
这类成瘾成癖多多少少都会有童年的影子
杭州江干法院前两天判了一个盗窃案,案值不大,罪犯在杭州大厦偷化妆品。
案子有两个点比较意外,一是“伸手被捉”的是个年轻的舞蹈老师,收入丰厚,不是为了钱;第二,经鉴定,她患有病理性偷窃,即所谓的“偷窃癖”。
最后因为是“偷窃癖”,法院认定其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轻判,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
做鉴定的是浙江省立同德司法鉴定所,马永春主任参与了鉴定,他医院心身二科主任,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精神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十余年。
近日,本报记者约了马永春,从那个年轻的舞蹈老师聊起,聊起了各种“癖”。
伸手、得手这个环节,释放了她本身的压力
我们暂且叫她“小伊”,25岁,很美。结婚两年,孩子尚小。
小伊是舞蹈老师,收入很好。那天她是在杭州大厦偷卸妆液被抓。警方一查就有点数了,这不是她第一次偷,也不是她第一次被抓,之前因偷窃小物件被法院判处过拘役和罚金。
她跟警察说:我控制不住。
小伊被送到省立同德司法鉴定所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马永春说,小伊是一个很典型的病理性偷窃患者。跟精神病学所认识的“通常这一类精神癖与童年经历密不可分”也吻合。
现在人前的小伊似乎是令人羡慕的“白富美”,但是她的童年并不美好。父母之间矛盾很大,经常当着她的面争吵动手,后来她被留在家中跟随祖辈生活,再大一点就被送去了寄宿学校。
她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一旦遇到了心里过不去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偷点身边人的小东西。
长大后也是这样,每次她偷的物件对于她的经济条件来说是轻而易举可以承受的,但是每次“伸手”都是她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伸手、得手这个环节,恰恰释放了她本身的压力。
记者问马永春,偷的过程不是也会高度紧张吗,她何以用另一个紧张来缓解自身的焦虑?马永春说,这就是偷窃癖发病时的精神本质,偷窃癖的特点是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偷窃冲动,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满足过程。
所以刑罚并不是对小伊最好的手段。“所以现在刑事犯罪中,我们往往要对嫌疑人做精神鉴定,是一种进步。”马永春说。
精神心理疾病,一旦来过,就有痕迹
小伊能治好吗?
“人生就是不断的重复”,就像盖房子,前面的砖头是无法推倒的,“过去的一切都会有痕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由童年不幸种下的因子,在人的一辈子中是很难根治的,但可以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来缓解和控制,以减少发病。
在马永春的精神鉴定实践中,这类成瘾成癖,多多少少都会有童年的影子。偷窃癖,暴露癖,都是童年心理不安全以及创伤的折射。在精神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同因多果”可以概括这种现象,看似成年后不同的精神偏差,其实背后都是不美满童年的影子。
马永春说,“留守儿童”出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大。他所说的“留守”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辈;还有一类是现在社会城市的父母都工作繁忙,无暇亲自养育和陪伴孩子,只好祖辈上前。
有一个小学生,父母都是高知,父母带过来看门诊是因为他频繁洗手,父母问马永春,我孩子会不会是强迫症哦?马永春经过一系列检查测试和交谈,发现孩子不仅频繁洗手,还常常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不敢独处,常常会自言自语。
因为怀疑不是亲生,在精神心理学上叫“非血统妄想”,再加上不安全感,这都是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非常危险。
再问下去,孩子的父母身居要职,工作。平时孩子都是奶奶带,而奶奶也是知识分子,深感教育孙辈责任重大,对孩子异常严苛。所以,在数次门诊后,这对父母开始接手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不是停留在言语中和对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