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不爱看《奇葩说》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曾经用说话的力量俘获了无数的观众。现在也正在用这种强大的力量将观众引入歧途。
再理智的观点也比不过精彩的诡辩
最近一期的《奇葩说》,辩题是“恋爱多年我却恐婚,现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
这场辩论中,反方的表现非常出色,输出了很多逻辑严谨,有理有据的观点。比如:
殷玮说:女性的恐婚,基本上是对社会结构不平等的一种回应。它是一种保护和提醒机制,让女性在面对婚姻和家庭时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自由。
邱晨说:恐婚不是病。人人都有自己的恐惧,凭什么只有恐惧婚姻的人被当成异类?如果这个世界想让我结婚,它就应该尝试去降低一点年轻人结婚的经济负担,降低一点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所有不解决我问题,却要我消化情绪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努力向广大观众传输正确和清醒的价值观的反方最终却输掉了比赛,输给了观点简单直接,却漏洞百出的正方。颜如晶说的:恐婚症是一种恐惧症,应该向其他恐惧症一样,接受治疗。黄执中随后强调:恐惧是一种无用而有害的情绪,会损害人的理性判断。
这些煽动性极强的诡辩就像一颗颗甜蜜的糖衣炮弹,射向了懵懂无知的听众们。
言语的力量远超你的想象!警惕催眠者效应
当我看到比赛最终的结果是11个听众被正方说服时,心里不免咯噔了一声。在这轮辩论中,正方的观点隐藏着非常巨大的,常识性错误。
首先,恐婚症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恐惧症。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恐惧症的概念: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
很明显,恐婚症并不在这个概念所描述的范围之内。如果对婚姻怀有疑惑和焦虑的年轻人真的以为自己是“神经病”,勉强自己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走入婚姻,这个错误的认知一定会对他的未来产生极坏的影响。
其次,说恐惧是一种无用,且有害的情绪更是大错特错。恐惧是人类通过几千万年的进化才获得的一种生物本能。这种情绪能让我们对危险保持警醒,在危险来临时做出适当反应。可以说,恐惧是人类赢得生存几率的必要保护机制。没有恐惧,就不会有人的存在。
正方在这场辩论中,为了赢得胜利,过度的夸大和扭曲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这样的行为出现在一档播放量过亿的综艺节目中是非常不妥当的。场内有11个人被正方说服,荧幕前就会有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一万个人被这些错误的观念所误导。
也许有人会说,我知道正方夸大了事实,那11票是投给正方的精彩表现,而不是赞同他们的观点。可是你知道吗,语言的力量很多时候强大的超乎你的想象。
催眠术心理学入门基础书籍淘宝¥19.8¥55购买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催眠者效应”。它是指那些你不认同的观点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它是一种因为遗忘了信息源或者信息出现时的具体场景而导致的延迟性说服。不要小看那些说出口的话语,只要环境提供了与人们既有态度不同的信息,人们终将被这些信息所影响。
很快大家会忘记这期节目,这场辩论。但是恐惧无用论和恐婚是“神经病”这样简洁的观点却很有可能脱离辩论的特定情境,深深地刻入你的脑海,让你在某个时间相信自己的恐惧毫无必要,或者认为对婚姻怀有疑惑是不正常的。你终将被这些诡辩所催眠。而由此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懂得收起语言的锋芒是一种美德
陶虹说她特别佩服那些口齿伶俐,会争论的人。确实,从古希腊时期开始,那些会演讲,会雄辩的人会受到特别的尊崇和爱戴。能够清晰且有条理的输出自己的观点,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能力。语言是一种武器。手握利器的雄辩者们,请不要在不适当的场合随意的挥舞自己的武器。
婚姻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每一个犹豫着是否要进入这种亲密关系的人都应该认真思索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在《奇葩说》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