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利康教育矫治所如何推进艾滋感染

央广网北京11月27日消息(记者孙莹)北京利康教育矫治所设立全国监管场所第一家HIV初筛实验室,率先实现监管人员入所全员检测;成立全国监管场所第一家艾滋病集中治疗区;目前是北京市最大的HIV人员集中治疗区域之一。

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利康教育矫治所(医院)“爱之家”家园围绕“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主题,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周,展示教育成果,呼吁全社会珍爱健康、远离艾滋。

一次主题演讲比赛,一次“共建爱之家”签名承诺“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一次“爱之家”康体训练汇报,一期主题板报,一次主题征文,丰富的活动展示着艾滋病人员抗击艾滋病毒、迎接回归社会新生活的信心。

六成艾滋病感染者是因同性恋致感染传播

“从我们所收治的人员来看,因同性恋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比例不断增多。”利康教育矫治所副所长张海涛介绍,“爱之家”成立以来,先后收治近名艾滋病人员,他们或因吸毒,或因贩毒、偷盗等被收治。从目前收治的人员来看,有六成艾滋病感染者是因同性恋致感染传播。“这与毒品吸食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传统吸毒方式为针管注射,部分新型毒品不用针管。”矫治所会为回归社会的艾滋病人提供抗病毒药物的后续衔接手续办理,帮助其到所在的疾控中心、医院等领取药物,按时治疗。在这里,艾滋病人员重新认识自我,再次燃起生活热情,同时增强了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爱之家’为我们提供了重生蜕变的机会,架起了重归社会的桥梁。”

如何推进“艾滋感染到我为止”,有关负责人和医生介绍了利康教育矫治所“艾减爱加”四大模块。

身体机能恢复——唤醒生命的希望

失去生的希望,感受到疾病对身体的侵蚀和生命的逐渐流逝,是对艾滋病人员最沉重的打击。对此,做好艾滋病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身体机能恢复,借此唤醒其生命的希望。

身体机能恢复主要包括医疗救治、营养支持和运动康复三方面。定期检测CD4细胞含量和病毒载量,加强抗病毒治疗宣传教育,提供免费治疗。配强医务人员队伍,指导用药并及时监测艾滋病人员身体状况。加强健康营养保障,科学配餐,根据艾滋病人员健康和治疗需求,提供不同营养餐配给。结合艾滋病人员身体特点,组织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宜康体运动。

生命认知教育——坚定生活的信心

艾滋病人员普遍悲观厌世、自卑消极,如何帮助其燃起生活热情、树立生活信心,是艾滋病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开设“爱之家”讲堂,用知识战胜忧虑、用科学拨开迷雾。“艾滋病越早治疗越好,同时还要持续治疗,坚持用药,可以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利康教育矫治所内一科主任戴晶平认为,从她的治疗经验看,拒绝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一部分原因是不能坚持服用艾滋病药物。除了医治,她更重要的工作是指导艾滋病人员“与艾滋病和平共处”。志愿者以自身经历进行同伴教育,告诉艾滋病人员“我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民警编制《生命认知教育手册》,组织授课、讨论,引导艾滋病人员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教育艾滋病人员要理性面对困难、正确规划人生。

心理情绪调节——重塑健康的心灵

疾病的困扰、毒品的影响,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弯路,艾滋病人员的心灵千疮百孔,负性情绪增多、交往技能缺乏、自我管控差。为帮助其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塑造健康心灵是艾滋病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关键步骤。

运用音乐放松、情感宣泄和沙盘治疗等技术手段,针对个体进行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编制《情绪管控和人际关系调控团体活动操作手册》,组织团体辅导,帮助艾滋病人员减少负性情绪,学会正确人际交往。开展正念减压、积极习惯养成、正能量激发等活动,引导艾滋病人员进行心理调适,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存在严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艾滋病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治疗。

社会情感塑造——共筑爱的桥梁

重归社会、正常生活是艾滋病人员的最终归宿,也是教育矫治工作的终极目标。唯有亲人的接纳和社会的关爱,艾滋病人员才能够真正获得“重生”。

加强与亲属沟通联系,帮助艾滋病人员获得家人支持,修复亲情关系。教育引导艾滋病人员反思自己对家人和社会的伤害,鼓励其大胆表达内心的愧疚和对爱的渴望。定期安排节日慰问、困难帮助等,向艾滋病人员表达政府和民警的关心、期盼。医院、医院、大兴区疾控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建,定期联系帮教,邀请专家入所“面对面”解答艾滋病人员问题,传递社会关爱。

“爱之家”矫治文化标识,由“红丝带”和四颗红心组成,鼓励大家伸出友爱、关怀之手,帮助那些深受艾滋病病毒折磨的人,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建设充满希望的家园。利康教育矫治所把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深化为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的治本安全观,教育民警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无隐患,我的岗位最安全”。面对职业暴露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和民警队伍的责任担当意识,对艾滋病人员做到“关心、关爱、帮助、不歧视”,让他们在“爱之家”家园感受尊重、看到希望、获得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lz/1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