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照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了解自己的样貌,我们站在镜子面前或者看到自己的照片可以轻松认出那是自己。但是如果你在没有镜子和照片的时候,你很难回忆起自己的清晰样貌。但是你可以轻松回忆起一个不常见的人的样貌,按道理来说你看见自己的脸的频率远多于另外一张脸。
甚至你如果长时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你会觉得镜子里的那个人很陌生。但是你长时间盯着自己的照片却很少会有如此的感受。
看着镜子疑惑的小女孩有时候在恍惚之间,你是否会产生镜子里的这个人是谁的疑惑。
这是什么原因,镜子里的陌生人到底是谁?
答案是:镜子里的你确实不是本来的你,所以你会有陌生感。
什么意思?本来的我?
是的,镜子里的你的脸,它只是一张接近与你真实的脸的脸。它是你大脑加工后的脸。
人的大脑是自恋的,它会取悦你,也可以说大脑会欺骗你:
你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经由大脑建构出来的。大脑视觉时并不是像相机直接对整个影像进行辨识,而是将影像打散成数以百万计的小片段,内含诸如颜色、线条、形状、深浅和动作等数据,再通过许多协同合作的神经途径重新组合影像。视网膜传来的瞬间原始信息从丘脑传到大脑皮质,以提供合乎逻辑的蓝图,帮助大脑辨识组合后的信息。因此当视觉皮质从大量原始数据片段中制造出一幅影像的同时,大脑的更高阶功能已经对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最有可能是什么景物匆匆下了结论。
当你看到镜子里的图像的瞬间,大脑先识别判断这是什么,第一时间得出的结论是自己,然后大脑开始加工图像,出于自恋的本性,大脑会像美图秀秀这样的美图工具,给你的脸加工,所以你看到的脸比你照片上的自己要美化20%左右。你看到自己的脸,你首先会回忆自己的相貌来对比目前看到的是否符合,但记忆是一个拼凑过程,你的记忆的脸是临时拼凑的静态图片,镜子里的景象是动态的,大脑就会时刻持续加工图像,因此你时刻看到的脸都是有视觉传达差的。大量的图像处理,你就会产生认知错乱,对自己的脸产生陌生感。
认知心理学对这类现象有个类似的解释:当你照镜子时,镜子外的你是观察者状态,镜子里的你是被观察的对象。观察是有意识的注视行为,但是被观察的对象却做出与观察者一样的行为,尤其是眼睛的对视,我们都知道眼睛对视是会让人影响一个人精神意识的,就比如你和一个人四目相对,持续注视,你心里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里涉及一个心理疾病——窥镜症。
当你和自己四目相对时,意志薄弱的人容易产生精神错乱,因此大脑会短暂误判镜子里的你是另外一个人。所以一般在凌晨和半夜照镜子时最容易产生镜子里的自己不是自己的错觉。
有位日本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每天清晨起床,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问一句:你是谁?
参加实验的被试,在几个星期后疯掉了,症状是精神错乱发狂。(请朋友们别轻易尝试这样做,后果不可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