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本森论教学

本文作者,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每位教师一定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所以很难给教学活动制定标准化的规程。

教师首先要有耐心。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有很大的修正余地。要意识到学生对教师已经掌握的大量知识可能一无所知。性情平和的人容易陷入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其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倦怠,使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如果老师轻易说出“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如果认为能在课堂上写出一串单词就足以证明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那么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很容易糊弄,可以事先准备一堆表面上类同的简单词汇,不会在课程内容上多下功夫。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教师必须加以区分,有的勤奋好学,有的却好逸恶劳,因此要巧妙地运用不同对策。尽管如此,教师最好能严格要求,做到言之有理。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干练清晰、果断明确。每当那些反应迟钝的孩子发现书本上的内容让他无法理解,理由是赫尔曼老师讲的是一种意思,施内德老师却有另一番解释,教师如能及时指点迷津并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最大奖赏。

我认识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在教学时过于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甚至当众求助于辞典。虽然那是一种严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但是其效果却大打折扣。即使偶尔出错,教师也要表明态度,最好能做到明确果断、毋庸置疑。

这一原则当然不适用于高年级或能力较强的学生,更不适合小班型的私下辅导课程,但是该原则在面对能力有限的学生还是必要的。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教师必须解开学生的谜团。如果学生能从课文注释中得到启发,自然会明白国外作者都有非同一般的文字功底,他们有可能表达任何意思,读者也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所以教师在关键时刻一定要给予明确的指引,绝不可含糊其辞。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孩子不会理解作者写作之前早已胸有成竹,其表达方式完全出于自然,而理解难度在于我们没有完全熟悉他们的语言,没有形成外语的直觉。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能学会准确判断无疑是真正的收获。

另外,有的男孩子很精明机敏,经常故意刁难老师。他们能利用机会展现才智和精力,如果认为老师没有充分掌握授课内容,他们就会耍小聪明,故意提出一些貌似弱智的问题,这就有可能暴露老师的知识缺陷。教师在这种学生面前必须表现出决断力。

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具有戏剧表演的性质。我们都能从中发现趣味性和娱乐功能,同时要完成特定任务。我们在课堂上应尝试多种教学手段,比如使用黑板,适当采用幽默搞笑的形式,讲一些奇闻逸事,研究探讨一些专题,或者点评时事。学生们上完课后会觉得既准确掌握了知识,又生动领略了成熟头脑的风采。

厨师决定加入什么、加入多少食材和调料才能使一锅大杂烩美味可口;教师同样要依据个人品位和才智安排授课形式和内容,并使之有机结合。

教师可能被学生的无知问题引入歧途或偏离主题,所以必须保持清醒,做出敏捷的反应,识破别有用心的学生的诡计,同时要对何时化解师生间的对立态势做出快速判断。

学生对老师连续的提问和要求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他们要么故意回避,要么用严肃的表情和低垂的目光加以伪装掩饰;这些伎俩有时的确能骗过最精明的老师。我相信多数孩子都有一定的商业头脑,算计付出的学费是否物有所值,所以他们很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我听到过学生抱怨老师上课时很有意思,可是下课后却发现他们好像什么也没听懂,什么也没学到。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证教育的多样性,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以此为借口放松纪律约束。我们可以用例子说明教师在差异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学习希腊语中的不规则动词是令学生们挠头的科目,但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动词的变化进行快速提问,如果学生能准确回答,便可以得到奖励加分。教师向班级报告学生的所得分数后,就可以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从而调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竞争意识,使其努力达到明确的目标。如果要让学生掌握希腊语条件句之类的复杂语法问题,教师可以先进行精确讲解,然后给出不同的例句,结合一些必要词汇,然后要求学生现场进行笔头练习。为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继续安排难度较低的相关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成绩最不好的孩子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成绩。

有一些教师会向学生提出大量问题。如果班型比较大,只有那些近乎天才的学生才能配合老师,保持问答环节的一定效率,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专注度;另外,如果激发出必要的竞争意识,教师则需要付出大量精力把竞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我认为,可以在小班里多利用问答形式,而在大班型的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并穿插提问的形式更有效果。

教师的特质仍然要发挥作用。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问答环节变成活跃的多个回合的智力游戏。能做到这一点的无疑是好老师中的典范。

可是工作中能才思敏捷、如鱼得水的人毕竟是少数;智商超群、应对自如的孩子也不多见,所以课堂提问很容易演变成教师和个别反应快的精英学生之间的游戏,大多数学生只能憎懂地旁观,成为不知所以然的局外人。

某些教师过分重视课堂问答活动的作用。据说一位知名校长坚决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立刻回答老师的提问。比如他会问到狄更斯的《荒凉山庄》提到的非洲地名“Borrioboola-Gha”,学习吃力的学生只能跟着好学生大声附和,表面上的积极表现和热闹气氛掩盖了部分学生的实际问题;

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名体育突出的学生在夏日的课堂上昏昏沉沉地打了个盹,清醒后恰巧赶上老师说话的停顿间隙,按照以往的惯例,老师提过问题后会等着大家一起回答,所以这名学生马上大声喊了一句什么。他不是故意捣乱,而是想掩饰睡觉的事实,证明自己出于清醒状态;可是老师刚才却没有提问题,因此同学们都惊呆了,教室里的空气犹如凝固了一般。该学生由于公然违纪立即受到训斥,以后再也不敢随便开口回答老师的提问了。课堂秩序虽然得到维护,可是高声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却没有了。

顺乎自然、轻松自如的氛围一旦缺失,课堂教学的活力也就受到损害,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一般对授课内容应表现出热情,但不应羞于流露个人的兴趣所在,不应只满足于向学生一味灌输过多的繁杂信息。

正如卡莱尔先生所说的,学生肯定不会喜欢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聆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柯勒律治的诗歌。授课时不矫揉造作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项必要条件,所以教师需要能保持自然本性,它和谦逊的品格一样是难能可贵的美德。

很多教师有一种习惯,他们在文学课上分析作家时,无一例外地给予很高的评价,所有作品都有价值,所有作家都魅力十足。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矫情做作的表现,这种授课风格最直接的功效就是摧毁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不认为教师有很强的倾向性是坏事。弟子们在评价他们的导师阿诺德博士时说他本人对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态度达到近乎仇恨的地步。我觉得教师应该随时准备坦承自己对某位作家的真实态度,并且直接给出个人理由,同时要承认哪些是纯粹的个人观点。

教师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直言不讳是否得当,比如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既有超凡的品质,也有恶毒的一面;教师可以大胆指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在流畅性上的不足,贺拉斯的诗歌表现了对美好意境的背离,欧里庇得斯作品中展现的简明风格等。

教师要能够大方地尽情赞颂荷马的英雄史诗,维吉尔的感伤诗句,色诺芬的生动故事,以及贺拉斯作品中的清新韵味。教师此时表达的内容影响重大,孩子们有机会鉴赏、比较不同的文学风格,进而开始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并找到那种取向的根据,不论他们的取向是否渺小。

让孩子们盲从轻信肯定没有多大的意义,如能帮助他们变成有主见的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教师的工作无疑更有价值。

有责任心的教师可以认为维吉尔的诗作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欣赏和敬佩,但调动学习热情的作用却不明显。假如老师在前一天对修昔底德的矛盾风格言辞犀利地批评了一番,第二天又宣称维吉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样的教师立场鲜明,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老师毫无见地,甚至对维吉尔没有丝毫的仰慕之情,这就说明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自我调整。无论后人如何评价,维吉尔还是维吉尔。

我在听课时,一位老师的话说得很好,“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是问题;千万别说什么都无所谓。

作者简介

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

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在~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

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yz/18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