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心理疾病 >> 抑郁症 >> 疫情留下的10大警醒

疫情留下的10大警醒

白癜风早期图片 http://m.39.net/pf/a_6442885.html

作者:程兆谦浙江工商大学管理案例中心主任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整个中国,并溢出国门,让中国人过了一个很可能是历史上最清静又最紧张的春节。

说清静,是家家固守屋中,几乎一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紧张,首先是武汉和湖北,投入大量资源与病毒“赛跑”,继而是全国,联防联控,划村分区,严防死守。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发展态势如何还不明朗,乌云般笼罩在每个人的心里。

作为一个管理学者,能够做出的直接贡献非常有限,然而从中学到的却又非常之多。从管理学角度看,这次疫情的发展与防控,是一场活生生的管理实践。

德鲁克一直说:管理就是实践。那么在这场管理实践中,我们的管理者和组织是否表现合格?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呢?

最终,我们将其汇总为对于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者的十大启示。

启示1(未来):极端环境并不遥远,黑天鹅将屡屡从地平线升起

有谁能预料新冠肺炎发展至此?没有人!它的影响大不大?非常大!几乎让中国经济一夜间进入“速冻状态”。

据估计,仅春节期间,仅影视、餐饮、旅游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万亿。大量中小企业被置于生死存亡边缘,从业人员及其家庭的稳定与幸福也受到威胁。疫情持续时间越长,会有更多企业和卷入进来,后果就越严重。

这就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11年前,塔勒布出版《黑天鹅》一书,轰动一时,呼应的正是年底源自美国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黑天鹅”一词顿时风行,但很有趣,面对此次危机,很长的时间里少有人称其为“黑天鹅”,而是笼统地称为“危机”。

而这种有意无意的“遗忘”,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了人们对于“黑天鹅”的陌生。在塔勒布看来,鉴于传统的思维习惯——线性化、简单化、事后合理化,人们往往高估世界的可预测性,而低估黑天鹅的发生频率,甚至在其发生后,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提及“黑天鹅”时,人们常常说“极少发生”、“极其罕见”,但它真的很少吗?这些年我们遭遇的“黑天鹅”还少吗?特朗普的上台及其带来的改变,是不是也是黑天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否也可称为黑天鹅,特别是发展的早期?它们也非常符合黑天鹅的两大特征——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

从年代开始,战略管理学者就一直在告诫企业家们VUCA时代的来临,变动的(Volatility)、不确定的(Uncertainty),复杂的(Complexity)、模糊的(Ambiguity)。

但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现在来看,就是黑天鹅频频出现,挑战固有认知与传统经验的时代。马云说的“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刚过世的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颠覆性创新”,所指虽有差异,但其实都指向黑天鹅,大大小小的、各行各业的黑天鹅。

这次危机固然不幸,但假如因此而让企业家们对VUCA的理解更深刻,并在“做大、”的思考维度之外,强化或增加一个新的维度——对待黑天鹅式危机的警觉与应对能力,是不幸中的万幸。

启示2(心智):中国企业家亟需建立属于自己的危机世界模型

企业家首先肯定是乐观主义者。别人认为冒险,他看到的是机会,别人认为异想天开,他却能想到做到。

若干年前,笔者去横店亲眼看到徐文荣创建的宏大的横店影视城时,十分感慨,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一个天远地偏的浙江小县城,居然与“高大上”的影视艺术搭上关系,并成为中国影视拍摄的中心(70%的影视剧在此拍摄),当时头脑中一直回荡一个词——无中生有。这应该就是彼得·蒂尔所说的“从0到1”吧。

这些企业家的头脑中有一个“理想”、“梦想”,并随着实践而逐渐丰满成型,成为一种独特的心智模型——理想世界模型。

如,比尔盖茨所说的“每个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马云所说的“互联网改变商业”、任正非在公司很小时断言“未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它是企业家们的奋斗源泉和领导力基础,借助此,凝聚志同道合者,披荆斩棘,创造商业奇迹。

然而不得不提醒,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是不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心智模型还缺少另一部分,与其相对的部分,危机世界模型。

与理想世界模型传递美好、积极信号、想要创造什么不同,危机世界模型揭示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波动(如此次疫情),或因为内部组织的僵化、关键人才的流失等而让企业被抛出时代的轨道。一个是高线追求,另一个是底线风控,向上有动力,向下有准备,两者不可或缺。

在笔者看来,国内有两位企业家不仅有异乎寻常强烈的危机感,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危机理论。一个是海尔的张瑞敏,年代提出斜坡球理论,将企业比喻成斜坡上的一个球,其自然趋势就是受地球引力影响,沿着斜坡向下滑。

这两年他不断地告诫自己的属下“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他杀死亡,自杀重生”,并把庞大的组织“砸碎”,探索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企业模式——“人单合一模式”,其哲学根源正来自那个看似简单的斜坡球理论。

另一个就是任正非,基于熵增概念和耗散理论,构建了活力引擎模型。同样地,他也认为企业的未来是走向死寂,也因此才有了广为传播的“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有人可能还会想起比尔盖茨说过的“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些说法很矫情,夸大其词。

但当你看过更广博的图景,甚至亲眼目睹、参与企业的消亡,其其中不乏著名的、巨型的企业时,就会明白:这实在是这些伟大企业家对企业发展本质的洞察力,对投向未来的企业的脆弱性的深刻理解。

问题是,4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独特发展机遇,让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乐观的、建立在敢于冒险、敏于机会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危机感普遍不足。

近一年,笔者研究了一些大型知名民营企业集团遭遇困境的案例,而无论从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到症状表现,与二十年前吴晓波写作《大败局》时列举的企业几乎别无二致。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家在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上进步不大。

今天的疫情,就是另一记警钟,希望企业家们做出改变,既要追求理想,又要重视潜在危机,既豪情满怀,又心存敬畏,这应是更为健全的企业家心智模式吧。

启示3(预测):向未来的深处看,情景规划方法或能帮忙

不管未来什么样,如果有所准备,总会好一些,即使是忍受,何况还有化危为机的可能。人们常说“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命运可并不总是好运。

特别对企业来说,为了赢得未来,它总要预先地进行大量投资,以时间换空间,如果未来与预想差别太大,会非常危险。

事实上,不管是否主动,企业已经在预测了;与其下意识、被动地承受,不如主动去预测和研究。但很显然,传统的线性计划方法并不适用,因为这里讨论的是概率不超过10%甚至1%的特殊情况、极端情形。

看清一个事物最直接方法就是多花时间去看它、研究它。未来当然不容易看清楚,但就如同我们很多人的经验:进入一个黑暗的屋子,一开始两眼一抹黑,什么也看不清,但时间久了,努力地看,就透出光亮来了。

向未来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先回头看历史,特别是历史的大逻辑(事实背后的逻辑,以及逻辑背后的逻辑),这样至少可以在未来的虚空中建立一些观察和分析的起点和参考系。

或者,听听未来学家的想法。他们是人类现实世界与未来时空交界处的守望人,站在高塔,回看过往,瞭望未来。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作者)、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作者)、凯文·凯利(《失控》作者)都曾做出过很多伟大的预言,比如托夫勒关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划分。也不妨把他们看作向导,一边听讲,一边观察和思考,思考多了,也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还有一些企业家,盖茨、马云、张瑞敏、马斯克等,站在实践前沿,视角独特,也颇有兴趣提出未来之畅想,指出一个行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会与威胁。

他们中的某个人确实看到了病毒的巨大危害,那就是早早离开自己创办的企业,投身慈善、疾病、贫穷等世界性难题的比尔·盖茨。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yz/17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