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1个月
新生儿脐带护理:脐带是链接胎儿和胎盘的,是胎儿从母体吸收和排泄代谢物的通道。宝宝出生之后,脐带原本的意义就失去了。因此,宝宝出生后,医生会将靠近宝宝一端脐带剪下,留下一小段脐带残端。脐带从剪断到根部脱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剪去后的脐带残端对于宝宝来说是非常容易受到病菌感染,所以需要非常小心的进行脐带护理。
新生儿脐带护理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防水
在脐带的护理过程中,爸妈要特别注意保持脐部干燥,不要被尿布或者其他物品弄湿。如果发现宝宝脐带布湿了,应该立即更换,不要用脏手、脏布去摸、擦肚脐。尿布不要盖到脐部,避免尿液或粪便沾污脐部创面。
尤其是在洗澡的时候,宝宝的脐带湿了的话,应该先用棉棒擦干,再进行护理。脐带脱落前不要让宝宝泡在浴盆里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干后再洗下半身。
2、注意观察
脐带进行结扎后24小时之内,爸妈要密切观察有没有出血。部分新生儿宝宝由于脐带结扎的带子变松,会有少量的渗液或者渗血。如果发现盖在脐带上的纱布被血污染或者湿透的时候,应该立即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
3、注意消毒
(1)每天洗浴后都要用75%酒精消毒,从脐根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不可以来回乱擦,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
(2)新生宝宝脐带脱落后,根部会有一层痂,痂脱落后,局部会有潮湿或者米汤样液体渗出,这时候爸妈可以用消毒棉花棒蘸75%酒精擦净。
特殊情况:如果发现脐根有肉芽、脓性分泌物、红肿以及臭味,脐轮红肿,说明已经发生脐炎,应该及早找医生治疗,以防病情恶化。
新生儿肚脐出血:妈妈首先要观察宝宝的脐周是否有红肿,如果只是单纯有点渗血的话,问题不大。有的时候可能是护理不当所致,因为衣物或者是被子的摩擦,把肚脐刚刚结的血痂碰破,导致脐部出血。这个时候爸妈要好好护理宝宝的肚脐。给宝宝穿的衣服和被子一定要柔软。
出现肚脐出血的现象,爸妈要干净的棉签帮助宝宝擦去血迹,然后再用消毒纱布包扎脐部就可以了。一般几天后就可愈合,也没有必要使用止血药,但应注意肚脐干燥。
新生儿正在愈合的脐带残端经常会渗出清亮的或淡黄色黏稠的液体,这属于正常情况。通常脐带自然脱落后,脐窝会有些潮湿,并有少许米汤样液体渗出,这是由于脐带脱落的表面还没有完全长好,肉芽组织里的液体渗出所致。爸妈只需要用75%的酒精轻轻擦干净即可,大约2~3天左右脐窝就会干燥。然后再用干的纱布轻轻擦拭脐带残端,能加速肚脐的愈合。
经过上述处理后,脐部仍流水不止,并且渗出的液体像脓液或有恶臭味,就属于异常现象,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处理,以免引起感染。
新生儿肚脐发炎:如果宝宝的脐带脱落较晚,脐带的胶冻组织也会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会引起宝宝脐部发炎。肚脐发炎,刚开始会发现脐部和周围组织会发红肿胀,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形成脓肿、坏死,细菌可沿尚未闭合的脐血管侵入血循环,造成败血症。
如果宝宝肚脐发炎症状不是很严重的话,爸妈可以帮宝宝用75%酒精擦净,并保持干燥清洁。
当宝宝肚脐周围的皮肤变得红肿,用手轻触时能感到皮肤表面轻微发热,脐窝里出现脓性分泌物,并带臭味,同时宝宝还出现厌食、呕吐、发热的症状,那说明宝宝的脐部已经化脓。脓液多的话,医院换敷料,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使用抗菌药物。一旦形成脓肿,要切开引流,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胎儿出生后,脐带被扎结,几个小时候残端会变成棕白色,以后逐渐干枯,变细,变成黑色,最终脱落。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时间,会依宝宝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假如宝宝的脐带2周后仍未脱落,要仔细观察脐带的情况,只要没有感染迹象,例如没有红肿或化脓,没有大量液体从脐窝中渗出,爸妈就不用太担心。如果有出现异常情况,医院就诊。
新生儿脐带发红怎么办:在脐带残端脱落的过程中,肚脐四面经常会出现稍微的发红,这是脐带残端脱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用担心。但如果肚脐和四面皮肤变得很红,而且用手摸起来感觉皮肤发热,那很可能是肚脐出现了感染,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生理性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功能欠成熟等原因,可引起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增加,出现黄疸现象。随着上述原因的逐渐消除,黄疸亦逐渐消退。这是一个生理过程。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14天内消退。早发性黄疸:出现早,多与出生最初几天吃奶时间短、胎便排出晚有关。迟发性黄疸:常在一周后出现,两个半月内慢慢消失,与母乳某些成分有关。只要孩子吃奶好,体重增加,精神好,可以观察,先不必治疗。若出现吃奶不好,精神不好,医院。
黄疸先见于面、颈部,然后遍及躯干和四肢,巩膜亦可有黄染。部分新生儿的口腔黏膜也可能轻度发黄。黄疸多为浅黄色。
病理性黄疸意味着婴儿患有某些较严重的疾病,如溶血病、败血症、胆汁淤积综合征,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应全面检查、分析,及早治疗。如出现下列情况,医院: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足月儿皮肤发黄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皮肤发黄时间超过3周。
3、皮肤或巩膜黄染较深,或呈黄绿色,或连同足底皮肤也明显黄染。
4、生理性黄染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皮肤黄染。
5、在皮肤黄染期间,婴儿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呕吐、腹泻、两眼凝视、尖声哭叫以及抽搐等异常情况。
预防病理性黄疸要注意:1、作好孕期保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窒息、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2、精心呵护新生儿。注意保暖(室温应恒定于24~27℃),空气新鲜、流通,上下午各通风30分钟。保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
3、讲究卫生:婴儿皮肤稚嫩,抵抗感染能力差,要勤洗澡,保持清洁,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每日用酒精棉棍清洁脐部隐窝。内衣、尿布必须干净柔软、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每次大便后用温湿毛巾擦洗后,涂护臀霜或鞣酸软膏。
4、可疑病理性黄疸,医院诊治。
新生宝宝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对温度不敏感,所以很容易导致身体发热。一般来说,37.4℃以上就算低烧了。爸妈要注意多通风、注意散热,让宝宝多休息。体温超过38℃,医院治疗。
新生儿发热: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感染十分敏感,且多严重,常导致发热、肺炎或败血症。这是由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免疫特点所决定的。
1、新生儿防御功能不足,屏障功能不完善,生后初期脐部尚未愈合,皮肤粘膜娇嫩,易破坏损伤,成为细菌入侵门户,且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容易导致发烧。
2、新生儿多核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差,对细菌的杀菌作用亦低于成人。
3、新生儿全身性细菌感染侵入途径较多,且感染的病因较复杂,可以在宫内、产时、产后感染。
如何区分新生儿发烧是何种因素导致的?
新生宝宝身体发热,爸妈应对宝宝的发热进行初步评估,要区别发热是环境因素所致还是疾病因素所致。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新生宝宝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保温过度:如衣着过多、捂被过多。当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如果妈妈母乳不足,宝宝乳汁摄入减少就会引起新生儿脱水而导致出现发热现象。环境因素引起的发热,宝宝表现为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手足发烫和尿少。遇到此种情况所致的发热,家长不必惊慌。
2、疾病因素:如果新生宝宝发热的时候,伴随有反应较慢,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手足发凉,这就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发热。遇到这种情况时,爸妈要理性冷静的应对。
新生儿发热怎么办?
1、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发烧: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新生宝宝适宜的室温为22—25℃),松开被包或多补充水分后,宝宝的体温可降至正常。
2、疾病因素所导致的发烧:爸妈医院查看。转送途中,宝宝需要少包裹,头部可枕冷水袋。当体温超过39℃时可先在家中给予温水浴或温水擦浴,水温为33℃—35℃,擦浴部位为前额、四肢、腹股沟及腋下。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甚至低于35℃,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新生儿发烧物理降温方法:
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
2、让宝宝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有益于病情的恢复。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3、用冰袋敷额头;
4、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宝宝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到宝宝体温降到38℃,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很好。
新生儿多少度算发热?
新生宝宝正常体温以宝宝的腋温测量为准:低热是37.4—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注意事项:宝宝的体温一般在下午和夜里偏热,孩子流汗时也是偏热的,所以这个时候测量出来的体温会偏高。上午正常状态下一般测量腋温为36—37℃。超过40℃,会引起惊厥发作,甚至造成脑损伤,爸妈要高度重视。
抱宝宝:抱新生儿的好处:
新生儿出生以后,刚刚离开母亲子宫内既宁静暖和、又安全的生活环境,突然来到充满空气亮光的陌生世界,因此会感到十分不习惯,尤其被人抱起时头和颈得不到支持,有向下坠落感觉,会出现惊吓。因此新妈妈新爸爸平时有空不妨多抱抱小宝宝,让他慢慢熟悉你的味道,使他受到支持,感到温暖安全,全身舒适放松愉快。
作为新妈妈新爸爸的,要尽快学会如何抱新生儿,你们不要以为小宝宝还小,什么都不知道,以为现在无论对他怎么好,他长大后就会忘记。你们知道吗?新生儿由于视觉、听觉发育还没完善,因此味觉跟嗅觉会特别灵敏,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用嗅觉来判断事物的。当他开始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并能转过头朝向气味发出的方向,这是新生儿对这种气味有兴趣的表现。而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奶垫的气味,因为妈妈需要经常抱着小宝宝喂奶的关系,宝宝已经熟悉了妈妈的味道了。
另外,新生儿天生就有一种身体记忆力,他们会在潜意识里记住你们对他的好,透过身体感受你们的爱,特别是抱新生儿这种亲密的亲子行为,将能让你跟你的小宝宝感情突飞猛进!父母抱着宝宝活动时,可以增加与宝宝的亲密度。抱着的宝宝视野会更开阔,受周围环境的刺激也更多,这对他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每天躺在床上的新生儿,父母虽说省心了,但与宝宝的交流少,会失去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新生儿被抱,对于宝宝也算一种运动,利于身体的发育。
抱宝宝的方法:
1、手托法: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这一方法比较多用于把宝宝从床上抱起和放下。
2、腕抱法: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从宝宝身上伸过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一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姿势。
3、不要竖着抱宝宝:新生儿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宝时,宝宝头的重量全部压在颈椎上。宝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宝脊椎的损伤。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长发育。所以抱宝宝不宜笔直的竖抱。
4、不要久抱:人们对孩子的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亲不够,爱不够,孩子出生几天就开始抱来抱去。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婴儿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对孩子是有害无利的。
(1)新生的婴儿,每天需要20小时的睡眠时间;6个月左右的婴儿需要16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所以,除了喂奶、换尿布等特殊情况外,不要过多抱婴儿。
(2)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婴儿的胃、贲门肌肉较松弛,但幽门肌肉却很紧,在这种情况下,哺乳或喂食后如果将婴儿抱在怀中逗玩,则食物容易从贲门溢出,造成呕吐。
(3)婴儿的骨骼生长较快,如果长期抱在怀中,对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长极为不利。平常抱出去晒晒太阳,增强抵抗力是必要的,但时间也不宜过久。
5、母子交流式:用这种方式抱宝宝,妈妈和宝宝面对面,最利于亲子间的交流与对话,还可以轻轻地将宝宝在身前荡荡,令宝宝更放松、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