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生存,必须使用高焦虑来应对关系,
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地安全着,真的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种常态,都不觉得自己在焦虑和累了。
关系成了负担的一种象征。
这种累与焦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被激活一点。
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1)关系即要求2)关系即评判3)关系即压力
这种感觉逐渐放大,所有的关系,都感受到了有某种潜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觉到有压力。
最后,还是觉得跟自己呆着比较舒服。
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还要顾及下别人怎么看怎么想。
有时候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处处照顾别人的感受,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即使别人对自己有那么一点点好,也不敢接受。
人家愿意跟你建立关系,愿意滋养你,爱你,对你好,因为你值得。
然而你却总有一种收受不起的感觉,不敢享受,你总想着这给别人添麻烦了,多不好,你就压力好大。
来不及感动,就开始了焦虑了,根本无法享受。
别人的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着怎么样去回报人家。
生怕自己欠了别人的,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自私,生怕因为自己没付出就搞砸了关系。
如果你说是啊,人家对你好你就是要回报人家啊。
可问题是,拜托你先在当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动,好好被温暖。
享受完了再图回报好吗?
你这还没开始享受就开始思考该如何回报了。
虽然你还是很渴望,但你却不敢接受别人的好了。
跟人相处,如果累、焦虑、有压力、不享受、不自由,带来的不舒适感远远大于舒适感,为何还要与人相处。
然后你就开始讨厌工作了,因为你从来不曾真正休息,光想着如何工作。
然后你也开始讨厌关系了,因为你从来不曾真正享受,光想着如何付出。
偏偏成功人士都在告诉我们说:
你需要社交啊,你需要人脉啊,你需要阳光啊,你需要善言。
然后你就又开始强迫自己,我应该去社交啊,我应该体谅别人。潜意识听到的就是:我应该去受罪啊,我不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潜意识就开始反抗:去TM的,爱谁谁,不搞了。意识对自己说:你应该去,这是为你好,这样是对的。潜意识对自己说说:太累太焦虑太痛苦,放过自己吧,生活已经这么累了,不想去。
pk开始,内耗开始,
最后把自己搞得抑郁了。
因为你的精力在神不知鬼不觉中都消耗完了,
抑郁就会登场说:别想了,对世界的感觉再麻木点,你就不用消耗了。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关系是滋养的,那么你就会自动想建立关系。如果关系是压力,你就想远离关系。
所以如果你回避社交,那是因为关系对你来说不是滋养,而是压力。
这时候强迫自己去社交,只能把自己搞得更挫败,自我否定,抑郁。
外向的人的确容易说错话,然后被一些人喜欢,也被一些人讨厌。
我猜即使有99个人不喜欢你,只要有1个人喜欢你,你就安慰自己才不在乎,然后就不敢说话了。
你为了确保自己绝对安全和不被讨厌——闭嘴是唯一的选择。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
因为内向者的潜意识目标就是:
我要说出一些话,让所有人都不讨厌我,都喜欢我。
当我准备好这样的话题,并且准备好怎么说的时候,并且在最恰当的时机的时候,我才能开口说出来。
不然我选择等待。结果……你可以想到吧。
知乎有一个热门提问,社交恐惧是怎样的体验?
赞最多的回答:跟人相处很累,带来的压力感远远大于舒适感路上怕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人多的地方就会不安,第一反应永远是躲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自己会出错害怕麻烦别人,或者别人厌烦的表情,欠的人情总想加倍地还害怕尴尬拼命找话说,常常把天聊死,最后干脆不说话心里又很羡慕那些很阳光很活泼,受欢迎的人……
类似以上说的小小的社交,往往需要我们耗费大大的精力去“应付”,身心俱疲。
为了摆脱社交中这种不自在、不舒服、恐惧的感觉,我们通常有两种应对方式:
一是回避。
能躲就躲,能不说话就保持沉默,反正要尴尬大家一起尴尬,实在尴尬了就不停看手机,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我性格内向”。但最终你会发现,越是回避社交,越会强化你的恐惧。
二是强迫。
在不得已的时候,强迫自己社交,硬逼自己“谈笑风生,紧张到浑身冒汗不说,还常常陷入尬聊,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不擅社交”。
最后感受到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挫败感,再次躲起来。
很多时候,你以为只要避开社交,躲进自己的舒适圈就好了,或者以为强迫自己融入,次数多了自然变得擅长。
但你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正在让你陷入“社交恐惧——回避——强迫尬聊——受挫——彻底恐惧社交——否定自我”的恶性循环当中,你再也无法鼓起勇气自如地社交,自信心备受打击,甚至人生际遇也悄悄发生改变。
你回避社交的同时,
也回绝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和人相处容易紧张、不自信、不舒服,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尤其是面对异性的时候,交流很不自如,让自己无意中错过人生的很多可能,不一定是伴侣、情人,还有朋友,思想的交流机会,成为一种限制,至今都觉得遗憾。
社交恐惧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人生中最大的绊脚石。
它让你在好的工作、好的恋人,没有能力好好把握,让你吃很多“亏”。
在领导面前全身不自在,诚惶诚恐,没办法自信地汇报成绩,看着实力不如自己的人反而得到更多的认可。别人在台前风光无限,你却只能躲在幕后任劳任怨。
在客户或者合作伙伴面前,感到局促不安,心里发虚,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别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你却停在原地。
自己有好感的异性,不敢主动接近,越想靠近越回避,别说让对方喜欢自己,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把一段本该美好的感情埋在心里烂掉,留下很多遗憾。
人群中没有存在感,经常被忽视,很难融入一个圈子。也不敢为自己争取,不会展示自己,尤其在很厉害的人面前。因此错失了结识优秀的人的机会,错过很多优质的人脉。
同时,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发现,长期躲避社交,还会改变大脑分泌的神经化学物质,让性格变得更加敏感、胆小,更容易表现出易怒、压抑、注意力散漫等状态。社交恐惧的人,在生活中还更少体验到快乐,更多地体验挫败感,甚至衍生出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告别社交恐惧,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社交恐惧,就像是一个人人为地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把自己牢牢困在原地,无法与人亲密,无数次感觉自己是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变成一座孤岛。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心理督导师施承孙老师,在年至今的20多年里,帮助很多人走出了不敢社交的阴影。
他吃惊地发现,社交恐惧、社交焦虑、害羞、内向的人,其实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想法,是非常优秀和有趣的人,只是自己不懂挖掘。
在经过系统训练之后,他们同样可以自信地讲话,可以在交往中感到舒服自在,善于用独特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中游刃有余,甚至做到比外向者更优秀。
人总是活在关系中,需要与人连接,需要被关系滋养。社交恐惧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个性使然,你只是缺少正确的方法得到改变,那么好的你,本应该值得更好的生活,别再让社交恐惧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