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系统学习与分散学习招募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这是我们的课程招募

凡是在中国上过学的人,都搞过考前冲刺。考前冲刺有没有效?有效。它可以让你考试过关。也无效。因为考完就忘记了。这就是著名的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之争中的一个例子。由于我们对于考前冲刺的概念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很难认识到这种学习其实是一种畸形学习。即使是学校教育,真正的学习也绝不是通过冲刺可以搞定。换句话,可以冲刺搞定的考试并不是真正考能力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大部分培训都是集中学习,即使绵延几年的长程培训,其实大都是一年几次的集中学习。这种形式当然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适应:方便大家请假,也方便大咖老师们请假和安排时间。不过,我作为一个咨询师,并不喜欢这种集中学习的方式,除了效果不好,容易灌水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个案都是每周一次规律进行的,集中学习就需要调整个案的时间,这样对来访者很不友好。说回到学习效果,什么样的学习适合集中学习,什么样的学习适合分散学习呢?我认为,总体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分散进行,方便理解消化,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临床技能的学习,也尽量分散学习,因为需要领会和体悟;只有肌肉动作记忆的学习,可以集训,比如操作类的和运动类的,方便形成肌肉记忆。据此,我雄心勃勃推出了一个分散学习的长程精神分析系统课程。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只有一人报名。我得到的反馈是:不是课程不好,也不是老师不好,更不是这种设置不好。而是:绵延两年的每周学习,这对深圳人来说,太长远了,变数太多……说不定,学着学着就离开深圳了,学着学着就生孩子了,学着学着就换工作了……学着学着就离开这个行业了……学着学着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当然了,这样,想拿奖学金就更不可能了……还有因为学费问题的,不是学费贵,而是一次性支付有困难……听取了大家的建议,我决定将这个课程从原来的三阶调整为四个学期。学习两年四个学期是一个系统,而每次可以按照一个学期来阶段性付费。

以下是四个学期的内容:

第一学期:登堂入室

概述:精神分析的理论模型

主题

备注

预计

课时

导入讨论:病理模型

思考:

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

1

经典模型与自我心理学模型

发展脉络

模型之间的对比

或许还有整合

1

客体关系模型

1

自体心理学模型

1

依恋理论模型

1

讨论:最喜欢哪种模型?

为什么有这么多模型?

咨询师特质的讨论

1

精神分析的理论概念

主题

备注

预计

课时

防御机制

保护自己的方式

1

讨论:防御机制的表现

自己的主要防御机制

1

阻抗

阻碍治疗的一切

1

移情

成长点启动

1

反移情

潜意识互动

1

固着与退行

返回成长点

1

督导一次

2

精神分析的临床操作

主题

备注

预计

课时

导入讨论:改变的机制

思考: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1

精神分析的目标与设置

为了什么?

1

节制和中立

主体间性的反思?

1

治疗的开始

如何进入精神分析状态?

1

体验或讨论一次

2

治疗联盟

正向移情的使用

1

成长史和家族史访谈

你了解自己的成长史和家族史吗?

1

作业讨论一次

2

自由联想与悬浮注意

无条件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sz/16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