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简介

北京看痤疮好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7/9113016.html

后现代心理治疗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潮在西方兴起。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具体的、实用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践功能;心理学家的专业实践越来越被看作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后现代心理学家拒绝将所谓客观的实证方法视为唯一合法的方法,倡导叙事学的、阐释学的、解构学的等多种研究取向,强调互动的、参与的研究。

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通过社会过程获得它们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超越社会群体之上的普遍性。知识的构成是一种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一致。在此理念影响之下,后现代心理学家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二元对立,从注重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转向了对心理生活的背景的考察,更注重心理生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向度。

后现代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变化:

对心理问题定位的视角转换。现代心理治疗着眼于个体的感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个体内部,后现代心理治疗则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互动,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简言之,社会建构论动摇了现代心理学所标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认为心理障碍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或医学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在社会建构主义者看来,“心理障碍往往只是人际关系障碍的副产品”。由于建构主义把疾病和问题都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而不是独立的现实,所以,以往所谓的“功能障碍”“焦虑”“压抑”“痛苦”等都被看作是社会的观念。

治疗任务的不同。对于心理问题定位的变化,必然导致治疗任务的相应变化。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对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重构,即建构新感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建立和发展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中,治疗师与来访者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参与者。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把症状或问题看作是生活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或是个体的内部问题。这种“生活中的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思想与情感之中,而是在不同的冲突性的社会情境之中。治疗师要做的是通过采用各种互动方式,以帮助来访者建立并发展新的意义;通过与来访者合作,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令人满意的、可发展的情境。

治疗师角色的变化。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要求心理治疗师放弃对心理问题无所不知的权威态度,要采取一种不知者的立场,不对问题做任何预先的假定、期望以及回答,这样可以排除他们以往的知识和偏见,以免对新的意义关上理解的大门。他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倾听来访者,鼓励来访者带来新的意义和理解。

总之,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下,后现代心理治疗有了许多变化,例如,以解决方案的讨论取代对问题本身的讨论,协助来访者以书面表达或表演的形式重构他们的生活,又如,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对话建构新的意义,把治疗的着眼点集中于来访者的积极特征和发展潜力上。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

01

基本原理

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强调并重视个人经验建构的过程与意义,认为人们通过语言的过程建构了个人的真实,而个人的知识会驱使人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建构、创造、支配及赋予意义。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时由StevedeShazer,InsookimBerg等人从短期家庭治疗发展而来的以解决为导向的辅导。它与以问题为导向的传统心理辅导有很大不同,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视咨询师为专家角色,咨询与治疗过程聚焦于诊断求助者的病症与缺失,深入探讨求助者的问题,并且追溯问题的成因与过去的一切。而以解决为导向的心理辅导,则视求助者为自身的专家,咨询过程聚焦于改变如何发生以及改变的可能性,探讨求助者的目标、资源、例外正向经验与未来愿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有一些基本的假定:

(1)人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

(2)来访者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是合作者;

(3)例外带出问题的解决;

(4)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

(5)解决之道不见得一定会与问题有直接的关联;

(6)没有问题就不必处理;

(7)方法有效就多做一点,无效则改用别的方式;

(8)咨询目标应是可行的、实际的、具体的、步骤化的、正向语言叙述的。

02

操作程序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是一种建构解决之道的辅导方式,会谈过程有一定的结构性,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求助者的主观架构中,发展出积极有效的目标,具体是指正向描述的、小的、具体的、可以开始有点不同之处的目标。

第二部分,以例外为根基,发展出多元的解决策略,而例外是问题不发生或是比较不严重的时刻,理想上,积极找寻的例外,是与求助者的目标相关联的。

为了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可分为几个基本的阶段:

1、问题描述阶段

通过询问求助者的求助动机,提供给求助者描述问题的机会。虽然辅导者需要询问一些问题的性质与事件的细节,但是却不会太多去探究问题的成因,而且,在倾听求助者诉说问题的同时,思考的是如何引导会谈的下一步对话朝着解决导向的方向前进。因此,这一阶段,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所花的时间比问题导向的辅导所花的时间要少很多。

所以,在求助者描述问题时,辅导者可以先询问求助者对问题的知觉,并且尊重求助者所使用的描述方式与语言,但是接着则会探索:这些问题是怎么会对求助者造成影响的?求助者曾经试过什么方法?求助者希望最先去处理的、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

2、发展出积极有效的目标

辅导会谈是有方向性的,求助者的目标即是方向。积极有效的目标有几个特质,如:对求助者是重要的,是具有一些挑战的,是动态的,是具体可测量的,是考虑到情境的,是考虑到求助者角色的,是符合现实条件的,是正向语言描述的,是初步的尝试而非最后的结果。

3、探索例外

此阶段集中寻找与探索求助者生活中的各种例外经验,并且引导求助者思考如何能让这些例外经验发生。由于求助者往往不易看到例外的存在,辅导者需要去辨识与发现求助者偶发的例外行为,使求助者能有意识地使这些例外再发生,或者辅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例外经验的深入分析,提取出更多的成功要素,以提供求助者参考。所以辅导者常询问求助者:“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没发生,或是情形稍微好一点?你是怎么做到的?”

4、会谈结束前的反馈

在每次会谈结束前10分钟,让求助者休息5-10分钟。期间辅导者可整理对本次会谈的想法。在休息结束后,根据前述的目标与例外的内容,辅导者根据求助者所看重的部分,为求助者提供一些组合着赞美与任务的信息。

赞美,是肯定求助者已经做到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部分或其成功与优点所在;赞美会带来希望感,也为下一步的建议铺路。任务,则是配合求助者的问题与目标,提出有助于其问题解决的行动,包括需要多做的行为、可尝试做的不同方法、新的思考推论方式,以及多去观察的任务等,以提高求助者成功完成其目标的概率。

5、评量求助者的进步

对于求助者是否满意于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与结果,经常被辅导者评量,所以辅导者常自问也常询问求助者:什么地方变得好一些了?

在此阶段,评量性问句也可用来了解求助者对会谈的整体评估及进步的程度。例如,请求助者以1-10分自评,10表示对自己很满意,1表示不满意,求助者改变了几分?是如何做到的?到几分就觉得可以停止会谈了?这样,能鼓励求助者多采用有用的方式,也能帮助辅导者更为具体地了解求助者的主观看法,并从中探求例外或结束辅导的可能。

03

主要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的技巧,都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改变无效的解决问题方式,发展出有效的、有希望的解决问题形态,并试图帮助求助者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到各种可能性与选择自主权的存在。

1、正常化的共情

将求助者所说的内容以“过去式”进行反应,暗示现在的负向感受可以成为过去,如“你曾经觉得自己很失败”;把求助者所用的含绝对性、强烈性的字眼,换成严重程度较低或发生比例较少的用字,如“每天”换成“有时”,或以“关心”“在乎”取代问题;将求助者认为的负向事实改为主观的部分觉知,并加上“你说的”“似乎”“看起来”“变得”等词,暗示一切负面感受只是暂时性的、仍可改变的;用正常化来表示来访者所提及的任何负面感受,是在相同处境下的人皆会有的反应,如大多数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很难对此视而不见。

2、重新架构

重新架构又叫积极再定义,辅导者就求助者所描述的事件,重新诠释,赋予新的正向意义,或是特别强调及反映其中正向的价值。如求助者觉得老师总是在挑他的毛病,辅导者的反应是:“这个老师总觉得你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3、例外架构

辅导者引导求助者去看到问题不发生、问题不太严重的部分,经开发过去成功的解决方式,使求助者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过去是如何成功的,让求助者从注意问题的严重性转而看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催化求助者去看到例外的存在,才能激发求助者的能力、力量与信心,更懂得有意识地来选用这些成功的方法,这个过程也是通过辅导的提问来进行,如:

“问题何时没有发生,那时的成功方法是什么?”

“过去曾经试过有一点点成效的方法吗?那时你做了什么让自己有一些改变?你是如何做到的?”

“你做了什么,使得问题没有更糟?”

4、假设解决架构——探寻目标

引导求助者假想未来问题已经解决的远景,鼓舞求助者拥有希望,并由未来的远景中找到从现在可发展到未来的可能路径,以及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步骤。

奇迹式问句:“有一天,你睡觉醒来,有一个奇迹发生了,问题解决了(或你看到问题正在解决中),有什么事情会不一样?/那时你又会做些什么?/有这种新的很不错的感觉后,你又会做些什么?”

关系导向问句:“你不必跟父母说,他们就知道了,他们是如何知道的?/谁会因此有什么改变呢?”

水晶球问句:“如果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你未来的生活,你想我们会看到你现在的改变如何发生作用呢?”

5、评量性问句

评量性问句是一个很有用的评量工具,可以引导出求助者的理想远景,并化成具体可掌握的小步骤,在肯定、了解求助者到目前为止的状况与努力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求助者一种前进的动力,思考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再者,将求助者的感受、态度、动机、想法等抽象的状态变成具体的量化资料,可以帮助求助者自我澄清,帮助他们表达出难以说明的内在状况或目标,同时也能协助辅导者理解求助者以及评估辅导的工作成效与可努力的方向。例如,辅导者可以问一些这样的问题来进行评量:

“如果以1-10来看,10表示你想要达成的境界,1表示最不好的情况,你目前是几分?”

“你做了什么让你可以达到(或维持)目前的这个情况?”

“你是怎样让自己没有往下掉一格的?”

“如果你想要再进一格(或半格),你想你可以做些什么?”

“这跟上个月的评量有何不同,你是怎么让自己进步的?”

6、外在化问句

求助者通常会将问题认定为等于自己的全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辅导会用外在化问句,将求助者与他的问题分开。比如“你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改为“你觉得生气是怎么控制你的?”或“你怎么做可以不让生气来干扰你?”

7、应对式问句

询问求助者一些很小的、常视为理所当然的行动力是如何来的,从而激发来访者的个人能量。如:

“今天是如何起床的?如何走到咨询室的?”

“你是如何熬过难过的时候?如何支撑自己走过来?你是怎么做到的?”

8、追踪性问句

在求助者找到一些解决办法时,辅导者还可以追问求助者的下一步行动,以增强求助者离开后的改变动力。例如:

“离开咨询室后你会尽快去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你预期自己会如何提醒自己继续保持下去?”

“你如何让这样美好的事情再发生?”

“你如何避免这种困境再发生?”

9、增加可能性的语句

辅导者运用语言的暗示,催化求助者接受各种可能性的存在,以动摇求助者觉得自己毫无选择余地的错觉。如:当求助者描述现在的不好情形,辅导者加入“目前”“尚未”的用句,暗示来访者未来可以改变。当求助者用有问题的语言叙述时,辅导者改以正向或未来目标的语言回应。

来访者:我活得很没有意义。

治疗师:你希望能找到自己活着的目标。

当来访者以无望的语言叙述时,治疗师以“若有改变即是进展”的语言回应。

来访者:我老是会想到这种创伤事件。

治疗师:所以,当你能够逐渐减少想到这种创伤事件时,就表示你有进步了,可以把时间用来做其他想做的事了。

10、正向隐喻与故事

辅导者可以在会谈的关键时刻提出他觉得求助者的情况让他突然联想到一则具有正向意义的比喻或是别人走出类似挫折的经验。如:

“虽然你觉得这件事让你变得好像躲在墙壁后难过,不易信任别人,但是它很像是一个城堡的围墙,在你和别人相处时,区分隔离出你的独立性与隐私性,而让你更懂得保护自己,也让你懂得选择何时开城门,让安全的人进来。”

请大家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通过《焦点解决短期辅导观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自己所持有的心理辅导观念。

本教学资料选编自闻素霞《中学生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转载请注明本文编辑整理:意象辅导学刊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教学资料选编自网络,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作者,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sz/15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