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有着很长的历史,先来看看唐朝诗人杜牧眼中的清明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习俗及意义: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然而,如果缅怀先人方式不当,与父辈沟通不足,反而会疏离亲情,冲淡家庭感情。
所以为什么要扫墓呢?
我们去扫墓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我们与先人有一个联接
原因分析:
在“哀伤辅导”中,我们通常把“创伤事件”(例如:飞机失事、地震等)后,直接或间接“受创伤”人群的心理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A、否认期:否认事情真正发生
B、愤怒期:愤怒情绪爆发,悲痛欲绝
C、抑郁期:接受丧失是真的,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闪回、噩梦等)
D、恢复期:慢慢开始新的生活在亲人离世的事件中,亲人也会经历如“创伤事件”类似的体验和阶段。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有各种仪式,例如:遗体告别、火化下葬、头7、二7、周年等等等等。
这些仪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在死者与亲人(包括朋友)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让亲人能更深地与死者的整个人生进行联接,也可以让亲人在死者面前,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念。
每到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家人们会聚到一起,再有一场聚餐活动
有些人说,“祭祖”是给活人看的。也许有人会厌烦这句话,但从一个层面上,这句话也不是完全不对。这“活人”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旁边的人。
我们说过祭扫对个人的好处,同时它也对“社会关系”有好处。首先就是对亲人团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一家人、一个祖先,祭祖是要一起的,这就给了彼此一个机会去相处、沟通。这个机会可以让一家人更好地有“联接”。其次是对旁人眼光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国社会,“孝”乃百善之首。你连祭扫都不参加的人,别人会觉得你不孝,那你可就是万恶之首了!所以,祭扫是一个“团体心理”的部分。
那其实以上的这个行为被我们称为心理康复行为
同理,相似的还有以下几个情节:
哭丧:大概是指在各种仪式中,哭泣,对死者念叨,甚至大声哭诉。
这个行为有什么意义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把人们从第一个阶段拉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不再否认死亡,而发泄情绪,这发泄情绪对愤怒、伤心、自责的情绪都有相当大的缓解。在此,有人会问了,我能理解愤怒、伤心,为什么会有自责呢?其实在死者面前,亲人都会有一个隐秘的情绪,就是自责,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的照顾不周,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的陪伴过少,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对死者的苛刻……
所以,这时是一个自责情绪的表达的时机。经常会看到,有一些村庄,有人去世了,50岁左右的老太太会大声哭诉,大骂、嚷嚷,甚至哭昏过去,这就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形式,而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是个“老好人”,他们总是“隐忍”所有的情绪。所以,哭丧是一个“心理学”的活动。
扫墓: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地点,聚集特定的人,做特定的事儿。
扫墓有一个作用,或者说这些仪式都有这样的一个作用。那就是心理康复。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情绪,无论是对先人,还是对现在的生活。而我们往往在生活中无法发泄出来。那么,扫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泄情绪的机会。而且,非常具有心理学意味的是,我们只在每年的这个特定的时间(清明或者周年日),去特定的地点(墓地),聚集特定的人(亲人们),做特定的事儿(扫墓、祭拜)。
因为如果我们把这些情绪扩散到各处的话,我们会接受不了,其他人也会接受不了。你总不会喜欢一个天天跟你说他亲人死亡的事情的人,对么?所以,扫墓是一个“心理治疗”的环节。
通俗地讲还有以下六条现实意义:
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某老早年赴外省高校任教、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十多年前,父母双亡后,他基本不回乡过年了。唯独每年清明,不远千里,总得返乡。虽然他也已步履蹒跚、双鬓斑白!“年纪也大了,为什么每年还要坚持回乡扫墓呢?”
他站在他父母的坟前说:“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02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扫墓途中,爷爷肩扛锄头、手拎祭品,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他们如何来到这个山村,如何遭遇乱世如麻,如何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起家,如何不幸离开人世。
年年讲、年年复,一遍一遍,永不厌烦。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待到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此时,爷爷以极其神圣的表情,摆上祭品,铺上麻纸,点燃纸钱,引导我们相继跪拜,口里念叨着请祖先保佑之类的话。
末了,还会燃一挂鞭。大山深处,纸烟四起,鞭炮声此起彼伏。
正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满坡哀思与尘埃。
因与祖辈并不相识,小孩们自然谈不上感情,也没什么哀愁。反倒因为这种肃穆庄严的满满仪式感,觉得好玩、新奇、兴奋。
每次扫墓归来,爷爷总要意味深长叮嘱我们:“我讲的这些古,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而我们,总似懂非懂点点头。
当《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rememberme》响起时,我想起当年爷爷叮嘱的话语,男儿泪竟夺眶而出。
如今,爷爷早已作古。他讲的那些古,我也早已忘却。唯有和爷爷生活的点滴,竟恍若昨日。
03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
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的季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切切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中国商会会长姜文耀,每年清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携家眷回乡扫墓。他说:“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
前几天,90高龄的赵宝学老人坐着轮椅去给父母扫墓,“我今年九十岁啦,岁月不饶人,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来一次就少一次了”,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低声说:“爸妈,儿子来看你们了。”
年4月,台湾一对90岁高龄的老夫妇,返浙扫墓。有时候,思念不但生死有别,还隔着深深又浅浅的海峡。
而慎终追远、归宗溯祖,是族谱上一页页一排排泛黄陌生的名字;再远,是华夏民族、是尧舜禹,是元谋人、是山顶洞人,是非洲大陆几只古老的猿猴,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块陨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04
到哪去?
静立茔冢默然,你同样会得到答案。草长莺飞,清明有雨。万物灵长,有生有死。
唐伯虎《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红楼梦《好了歌》也唱:“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就连地球文明,大概总归也会遭遇《三体》的结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于丹说:“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清明,多少人能清?多少人能明?”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
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05
我是谁?
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漂泊在外,记得常回家看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珍惜夫妻之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要珍惜身体、时光和朋友,惜缘惜福,知敬畏懂感恩,“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我有一个同事,每年清明回乡,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祭祖之时,全家人肃然默立,他会将早已写好的祭词朗声诵读。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小孩竟也沉默。
他说,这种难得的经历,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体味了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之中,小小年纪的他,深深领会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因小见大,由此及彼。这可能也是岳姓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两岸三地非要去西安黄帝陵,人民群众要去韶山冲和烈士陵园的原因吧!家国情怀,也寄寓于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
没有谁是一个孤岛。当你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时,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
06
有人说,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我不赞同;有人说,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我不赞同;有人说,距离太远,干脆在网上团购-元一次的扫墓服务,我不赞同。
很多人,琐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请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定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实在没条件,心底亦可过清明,毕竟,装在心里胜过一切。
清明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豁达。
专业人士选读部分:
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
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丧失。避免这种丧失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哀伤。对于重要的客体丧失,如亲人的去世,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固定的祭奠仪式,文中简介了当今中国城市丧葬祭奠礼仪方式。透过这一仪式可以看到,祭奠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意义,表现为:
1.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2.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3.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4.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精神分析与世俗的悼念仪式有着类似的心理功能,而它为丧失者提供了特别的哀伤过程:
1.帮助丧失者进行现实检验,面对真实的丧失;
2.提供诉说的时空,完成与旧的客体的分离;
3.稳定的设置和长程的治疗,使精神分析师成为丧失的分享者和丧失者的陪伴者;
4.最重要的是精神分析通过移情使丧失者与新的客体建立了联系,而且是新的联系和新的体验。
丧失(loss)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成长与丧失共存。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的客体丧失(ObjectMourning)。丧失会给人带来创伤,但也可能不会。但是对于丧失来讲,哀伤(Mourning)是一定需要的。换言之哀伤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
对于死亡和各种丧失,哀伤是悲伤(grief)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哀伤者放弃对失去的客体的紧密情感。
丧失人们会采用各种悼念的方式,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等,实为人们面对丧失的一个哀伤过程。
精神分析在整个的分析治疗过程中,为那些没有机会哀伤,或者没有解除哀伤的丧失者,提供了一个哀伤的机会。精神分析似乎与社会上的仪式、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精神分析的过程,在心理上帮助求助者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修复。
一、丧失与哀伤
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以及身体的损害等。
亲近的人特别指父母、配偶、子女,抚养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兄弟姐妹、恋人、朋友等。失去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死亡,另一个离开,没有联系,或者感到被对方拒绝,遭到遗弃。亲近的人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特别是父母,是人幼年成长中最重要的客体。亲近的人死亡,可以说最重要的客体丧失。不管是童年还是成年。
丧失也同样包括失去未来的可能性,比如升学的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恋爱、结婚、生育等。笔者曾咨询的一个大学生,是个易性癖,他感觉所失去未来可能性是他几乎不能变性,也就不能实现内心的愿望:作一个女人和所爱的男人结婚,做一个妻子和母亲。
身体上损害,包括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缺乏,如不能怀孕(也意味失去未来的可能)、残疾如不能说话或视力的丧失、乳房的切除等。
丧失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以为丧失者可能会认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
正常的悲伤是我们记住美好的东西。我们通过悲伤而达到心理的痊愈,即丧失的痛苦的解除。
但是,常常会有其它形式的悲伤,成为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使丧失成为了创伤。如:未解决的、延长的悲伤;忧郁;常年的哀悼者。
未解决或延长了的悲伤表现为哀伤的过程被停止或阻碍;内疚感、回避、周年的纪念等是未完成悲伤的症状。
常年的哀伤者的表现为:丧失的客体以与心理隔开的方式保留,可以表达的、内心得以休息的地方为墙围住了;否认丧失;社会行为如为死去的人提供食物;把丧失的客体作为与过去的连接体。
从心理学角度讲,丧失,需要哀伤修通,而修通的过程包括:
·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
·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
·转移与丧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
·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二、失后的哀伤过程
面对丧失所带来的悲伤,特别是亲人的死亡,社会逐渐形成了各种固定的悼念仪式。对精神分析如何帮助丧失者我们首先从民间的祭奠仪式谈起,而这些仪式极具有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一)现今中国城市居民普遍采用的丧葬祭奠礼仪方式
1.送殡仪馆
死者家属通知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派车接送死者家属护送尸体去殡仪馆。由馆方专业人员为死者修容更衣,使死者保持安详整洁的仪容,以减轻亲友悲痛之情,同时进行冷冻防腐。
2.亲属带孝
一般只是死者的近亲带孝,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以黑布缠于一臂,以前是穿服戴孝帽(在一些农村仍会穿麻戴孝)。
3.报丧
通知近亲好友,使能奔丧。
4.发出讣告
人死后两三天内向亲友和社会报告死者姓名、死亡原因、时间、地点和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
5.举行追悼会
追悼会会场要布置得庄严肃穆。会场正中墙上悬挂蓝布横额,上贴“XXX追悼会”。两侧摆放花圈和悬挂挽联、挽幛,花圈中贴上一个较大的奠字,两边分别挂上死者头衔和送花圈者具名的长白条纸。参加追悼会的人要臂带黑纱或胸佩小白花。追悼会仪式一般为:⑴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⑵奏哀乐,鸣炮。⑶向遗体致敬、默哀。⑷致悼词。⑸宣读唁电、唁信及送花圈、挽联、挽幛的名单。⑹家属代表讲话。⑺向遗体告别,列队慢步经遗体前并鞠躬。⑻秦哀乐,鸣炮,散会。
6.火化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后,即进行火化。
7.骨灰处理
火化之后,将少许骨灰盛入骨灰盒内的塑料袋中,再装入骨灰盒里。骨灰盒可寄放在殡仪馆专设的存放大厅内,也可以带回家中保存或营建坟墓安葬,有的则埋入墓地,有的遵照死者遗愿将骨灰撒向江海大地。
8.家中纪念
追悼或向遗体告别并火化之后,丧事即已办告一段落。遗属清理挽幛、挽联及其他祭品,分给子女留作纪念和作为日用物品。一般在家中厅房悬挂饰以黑纱的死者遗像作为纪念,保持一年。
9.清明祭扫
每到清明时节,亲属到殡仪馆看望和擦净骨灰盒,以表对先人的思念,也有将骨灰盒从厅堂领出置于空地上,以死者生前喜爱的菜肴饭食进行祭祀,并鸣炮鞠躬致敬。也有作跪拜和烧化纸钱的,但为数较少。祭祀完毕,仍送回大厅存放。如果是已埋入坟中,则到墓地进行扫墓祭墓。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有特别的不同,比如天葬、悬棺葬、荒葬、树葬等。
(二)葬礼仪式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幸存者(相对死去的亲人)在人死亡以后所进行的固定的悼念仪式,实际上对幸存者面对客体的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这些仪式的目的是方便与死者的分离,通过有形的操作程序、祈祷、祭酒、悲叹、挽歌、哀诗等,使之具体化,并且认识和接受到死者是在别处。
祭奠仪式给人们提供了哀伤的一个心理过程。这种仪式化的特点:
1.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2.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3.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得以表达。
4.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在这种仪式化的哀悼过程中,人们由丧失带来的痛苦得以修通,使丧失不带来创伤。
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哀伤是面对丧失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其哀伤的过程需要必须做一些的事情:
记住客体
投资于记忆
沉浸于想象和记忆
整理/了解
成长过程中一定伴随着丧失,但不一定是都造成创伤,但是,无论如何是需要哀伤的。
三、分析——为丧失提供的一个哀伤过程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悼念,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使他们的丧失得以修通。比如一个小孩,在他3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他可能没有机会跟随其他的亲人去参加悼念仪式,也可能觉得他小,还不太懂事,甚至骗他妈妈是出远门了。没有人给他或他自己尝试进行哀悼的过程,内疚感、回避等情感与行为,常可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未解决的悲伤的症状。长大的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正内心的快乐。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存活的客体在完成哀伤的主要心理任务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通过那些悲伤的阶段,使失去亲人的人做好准备新的委身,委身于其他人以及接受新的个人的角色。如果分离是永久性的,就需要其他新的关系。就需要澄清对旧的客体的依恋。这个过程包括清除对旧的客体的情感连接。然后建立与新的客体的连接。哀伤的过程和有效的悲伤过程,有利于这种放弃和新的连接。
弗洛伊德早期哀伤的理论,哀伤是主观地切断与丧失的客体的情感依恋,将力比多自由地投注在新的客体上()。后来,弗洛依德又做了些修正,他认为认同过程最初与忧郁症相连接,作为哀伤整合的组成部分()。
OldersH认为,哀伤的阶段首先是在认知上认清客体丧失的真实性;然后是哀伤的行为,比如搜集有关丧失客体的信息和物品、将一些东西进行具体的清除的行为;最后悲伤的心理伴随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在神经传输或神经荷尔蒙等产生影响。
与亲人死亡有关的丧失以外,生活和正常的发展中有许多种丧失。文章前面已提到有多种情形。其他情形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需要一种类似仪式化的方式由当事者进行悼念。“哀伤对于这些丧失是必须的”。对于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哀伤,其结果会产生精神疾病或身心疾病。相比之下,适当的哀伤是需要的,并且哀伤和通过心理治疗达到康复是间能够采用的两条平行线。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大量文献支持在治疗中哀伤和悲伤有利于康复。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存活的客体在完成哀伤的主要心理任务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周围的人帮助哀伤者如果失败的话,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于其哀伤有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提供了修复过去的丧失,一个哀伤的过程,甚至作者认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意味哀伤的过程。
精神分析治疗的功能之一是固定的设置,包括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治疗联盟的建立,为求助者提供了哀伤的可能性。
治疗的功能,就是帮助求助者进行现实性检验。这可以使那些有丧失但一直否认的求助者可以面对真实的丧失。
精神分析为丧失者提供了一个诉说氛围,可以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表达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而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丧失。
与旧的客体分离,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精神分析师常成为丧失者新的连接客体。而这种连接通过稳定的治疗设置以及较长时间的陪伴而逐渐建立起来。
精神分析师作为新的客体连接常是通过移情,求助者(丧失者)将重要的客体(失去的客体)投射在精神分析师身上。而通过修通,求助者与精神分析师建立起新的连接。这是哀伤后所恢复的重要能力,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的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