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疾病及其症状

把“病”这个概念,放到社会文化之中来解读,放到人际关系之中去理解,我们会发现,病不仅是个体的身体有病并因此感到痛苦,更反映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其求医行为的动机和愿望,其在求医过程中的感受和获益等。

疾病及其症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病人的某些心理需要。这叫做“症状的心理意义”。一般说来,一个人,一旦得病,他可以暂时不去工作,可以休病假,并得到他人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这是疾病角色所带来的好处(疾病的继发获益),反映了社会文化中与疾病相关的价值观念。比如,高三学生,学习有压力,当他得了强迫症之后,他休学了,住院了,他暂时就不需要去面对那些学习的压力了。

心理症状本身就具有缓解痛苦或焦虑的作用,这叫做“精神症状的原发获益”。比如,强迫洗手,可以缓解心理冲突,可以减轻自责自罪的超我焦虑等。

过去,人们一般把病看作是“个体”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得了高血压或心脏病,病是出现在个体身上的,所以,就会认为是这个人的个体有病。现在看来,即便是高血压或心脏病,也经常是这个人经常与家人吵架生气或者长期工作压力太大的结果,其高血压或心脏病,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更是他与周围人互动的结果。至于工作压力大,则更是反映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反映了环境对个体的要求,比如引入竞争机制后,每个员工都会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面前,谁不参与社会竞争,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参与竞争的时候,每个人的压力都会陡然加大,长此以往,其中一部分人就会比较容易出现高血压或心脏病。

人类社会已经进化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与动物相比,人类文明进化的只是满足需要的手段,从本质上来说,“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生物法则在人类社会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人吃人的本质也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人吃人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文明与合法化了。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二:1、生活有幸福感。这是以个体内部体验为标准的;2、适应环境,适者生存。这是以环境的要求为标准的,个体的行为如果达到了环境的要求,社会就接受他,他就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社会或环境所淘汰。

所有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都会是自我意识障碍,同时又是人际关系问题,会是个体对人际环境的某种不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意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得以维持的重要外部条件。儿童时期,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们经常说,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其父母才是真正有问题(有病)的人。其实,这个说法仍然不够准确。最准确的说法是,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也不是其父母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人际互动方式有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凭借其“父母特权”,强行指定孩子有“病”,医院看医生,让孩子吃药,却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更不会自己主动去吃药。

表面看来,我们是在论证孩子有病还是父母有病,其实,隐藏在“病”背后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权力之争,是一个权力不平等、不对等的问题,是权力压迫的问题,是孩子反抗父母特权的问题。这种权力之争,最终却是以“病”的方式表达出来。北京话叫做:拿“病”说事儿。

具体在某些疾病中,每个病人的症状具有某些特殊的心理意义。

比如:

强迫症的强迫检查,其实是病人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上一次的检查行为信不过,所以就会重复检查,对自己和环境进行过度控制,寻求确定感,获得安全感,以增强信心,降低焦虑。

疑病症的病人,如果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不治之症,比如狂犬病,其实他是对自己的生活缺乏信心,感到自己孤立无援,担心自己会在工作或学习中败下阵来,所以就“拿病说事”,以原谅自己的失败,得到别人的谅解,得到他人的关心、







































南昌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sz/10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