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高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精神内耗”,也包括一些青少年。本刊编辑部调查采访了几位青少年和心理咨询师,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自己或来访对象身上的“内耗之困”。同时,邀请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的“精神内耗”作出分析。
内耗之困
小杰初三
内耗时要记得深呼吸,保持微笑
去年的现在,我上初二,学校重新分配了班级。因为之前成绩不错,底子打得牢,刚开始的两次小考,我都考得不错,在班上排第一,老师当众表扬,还让我分享学习经验。可是后来,班上不少同学表现出了强劲的后力,逐渐胜过我一筹。反观自己,从起初的风光无两,到现在的黯然神伤,我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一直优秀下去,周围的人会不会都把我当笑话看……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精神内耗”特别严重。每次想要认真做题的时候,就有各种小念头突然窜进脑袋里,搞得我心烦意乱。虽然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努力,但一天下来,好像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我觉得自己被无力感所吞噬,其实我成绩也没有多差,但总是纠结着以前所谓的辉煌,总想着重新回到那个我该在的位置,总想向周围人证明自己。
有时候做着题,就突然做起了白日梦,想象自己又考了班上第一名,老师和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然后突然惊醒,看着空白的试卷,心生羞愧,又在幻想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虽然看起来我在很努力地学习,但一考试还是老样子。这让我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反正努力也没用,干吗这么痛苦呢?我也不知道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要去上学而感到痛苦,然后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动身去学校。
后来,可能是时间的力量,渐渐地,我不再那么焦虑了,也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节奏。但我仍然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走出了内耗的状态,不过我会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保持积极的心态,发现自己在内耗时要记得及时止损,深呼吸,保持微笑。
望枢大一
高中三年确实没有“开心”这种情绪
我大概从高二开始有了心理疾病,休学一年,高三回去以后也没能坚持太久,断断续续地上课。最后悔的可能是既没有学得很好,也没有玩得很好,我甚至羡慕那些彻底“荒废”了高中三年去玩的同学,因为他们起码当下是开心的。但我在高中时确实没有“开心”这种情绪,几乎都是焦虑和痛苦。
一方面,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关。我家收入偏低,我知道一般越好的学校学费越低,所以从高一起就扛着很大的压力,一节数学课知识点没听懂,就会想着少了多少分,以后会多花多少钱。我很羡慕那些一心学习的同学,他们能沉浸在学习中真好,而我在学习时脑子里总绑定着“未来”“家庭”“人生”这些词语,但凡有一点没听懂就会很焦虑,还很容易因焦虑过头导致摆烂。
另一方面,被学校通报处分是导致我休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那时大概已经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时期了,我带了手机去学校,没有上交,还特别摆烂地在晚自习期间拿了出来。我不是不尊重老师,也不是想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更不是想玩手机,而是单纯地想让老师发现、没收。我想让老师知道:这个孩子哪里出了问题。我更希望他能问问我“发生了什么事吗”。但班主任只是很愤怒地把我带到了副校长那里,妈妈也不理解我的行为。他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成绩下滑、不想学习都是手机的问题。
只有副校长,一个和我几乎零交流的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手机肯定不是根本问题”。当时我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终于哭出来,没想到唯一能理解我的人竟然不是妈妈和相处时间较长的班主任。那时副校长问我为什么厌学,我完全答不上来。只是单纯害怕困难挫折吗?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能坚持,我却不行?只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吗?一直到现在已经毕业了,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但大概觉得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我真的不太适应学校的“体制化”管理,比如我认为一些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我的节奏似乎很难与之合拍。二是上下学路上通勤时间过长,会有“通勤内耗”。一想到每天要比别人多浪费三四个小时在路上,我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我试过在车上写作业,效率非常低,也试过在车上睡觉,但总会被震醒,能做的就只有思考,但想多了自然容易内耗。三是原生家庭的关系,我从小留守,跟着外婆生活。
外婆不像别的老人那么疼爱孙子,而是采取棍棒教育。父母虽然很疼我,但在当时的我的眼里,父母觉得学习比我本身更重要,我自然就讨厌学习。我妈甚至让我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假装正常,努力说一些阳光开朗的话,好骗到证明,及早回学校读书。我妈当然是爱我的,她希望我有个好的未来,所以忽视了我当下的痛苦,但她不能理解,未来的我是由当下的我塑造而成的。我不怪她,因为她所受的教育也确实不够。
当一切好像只能归咎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时候,我自身的痛苦就会被无限放大,因为我找不到具体的人去发泄,最终只能发泄在自己身上。
“少年大不同”心理咨询师顾学文
监控之下,孩子的假努力、真内耗
不少家长发现,开学第一天信誓旦旦要奋发图强的孩子,似乎很快重回动力不足的状态。以前我们常用“三分钟热度”来描述孩子的这种行为,今天的网络热词“精神内耗”,则深入行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