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到两三岁时,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突然有了一些“小怪癖”,比如,喝果汁一定要用同一个杯子;饼干一定要是一块完整的才肯吃;睡前一定要听同一个故事。一旦有一点改变,孩子就会变得不安、不开心,甚至大发脾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对幼儿来说,在他能够想象得到的范围内,没有任何一项改变是好的,因为“固定不变”可以让他感觉自己有能力控制环境。
当环境、条件改变了,哪怕这改变很轻微,并且不会直接影响他,他也会有不安全或不确定的感觉,感受到威胁或挫折。
上述这些莫名的坚持,若是发生在大人身上,可能会被视为强迫症;但对幼儿而言,却是很正常的。因为绝大多数幼儿都希望能预测他们的食物、饮料、衣着以及日常作息。
其实,这些“怪毛病”大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动消失,父母不必急于一时,硬逼着孩子去改变。
与你其试图改掉他这些行为,不如顺从它们。试着用“尊重怪癖”的态度来处理这些怪毛病。
比如,在外面孩子因为没有水洗手、没有手帕擦手而拒绝吃饭,这时,父母不要对他说:“没有水就忍耐一下!”或者:“没有手帕,用卫生纸擦手不也一样吗?”
这样说是没有用的,只会招来孩子反射性的拒绝。因为,对他而言,“吃饭前用自来水洗手,用手帕擦干净”这是不可违背的圣旨。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父母来喂他,跟他讲:“既然没有水可以洗手,也忘了带手帕。那你不要用手,妈妈来喂你。”
再比如,孩子坚决不吃破碎的饼干,那就换一块完整的给他吧。
身为幼儿他还不能理解,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虽然幼儿并不会要求自己完美,但他们通常会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及一切事物和他想象的完全一致,包括饼干在内。
大众儿童心理学有时把这种破裂饼干恐慌症视为对破碎或不完整的恐惧。
作为家长,你可以把孩子的这种强迫行为看作是幼儿对控制的渴望,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尽量姑息它。
当孩子年龄够大时,可能就会开始接受破掉的饼干。但也不要过度放纵孩子。如果是他自己弄破了饼干,就不要让他换一个好的。
在这种情形下,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是他必须要学的课题。
有时,孩子还喜欢反复读同一本书,因为,熟悉及可预测的东西会让他们觉得比较舒服、安全,而且能够控制。
同一个故事一听再听,在不断重述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了解越来越多的字,这会让他觉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感受故事的节奏也成为他享受的乐趣,而且,故事中有些情节可能触碰他心灵的最深处,可以帮他处理内心的恐惧及感觉。
对故事的熟烂也许让你觉得无聊,却能让孩子感到满足。为了使他满足,你必须放弃自己的成见。当他终于厌倦了这个最爱的故事时,他自己就会决定终止。
童趣同育儿,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在特定年龄阶段出现一些“小怪癖”,在成人看来可能实在不可理喻,那是因为我们带着自己的成见,无法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家长不需要急着去改变这些“小怪癖”,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顺其自然,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