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厥阴病心得分享内附厥阴病医案5

(本文作者:王宏)

在中医在线平台,跟随多位名师学习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收获。

今天王宏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些他对厥阴病的思考和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五则医案,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王按:厥阴病热上冲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善饥,时烦,也可头晕,头痛,目痛,耳鸣;热外泛则肢热;

寒热错杂则饥而不欲食,得食而呕,有蛔食则吐蛔,中寒则下之利不止;

阳虚不温则肢厥、肤冷,躁无暂安时。

经络不通而胸胁胀痛、腹痛、肢痛。

虚寒则懈怠、困倦、萎靡不振、阴缩、抽痛,拘挛转筋;

阳虚阴寒内盛可郁伏化热,致寒热错杂。

正邪交争,出现厥热胜复,可为四肢之厥热,亦可周身寒热交作,或上下寒热交作。

表现尽可不同,其理一辙。

乌梅丸乃厥阴篇之主方,若仅以其驱蛔、治利,乃小视其用耳。

厥阴病之表现,纷纭繁杂,诸般表现,不一而足,所以提纲是不全面的,很难归纳,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或厥热往复是其根本。

少阳,厥阴都为半表半里证,一为阳证,一为阴证。

少阳四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在厥阴病表现为厥热往复,胸胁胀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呕,时烦。

少阳脉弦,厥阴脉弦而按之无力,跟少阳病理相似,但是是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应该也是厥阴主方。

厥阴既然是寒热错杂就有寒化热化两途。

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

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

其实寒化、热化有的方证已经不是厥阴病了,变为阳明,太阴等其他病证了,但仲师为了介绍清楚寒热进退,厥阴病之变化规律,提出四点主要指征。

厥热之胜复

厥阴篇从~条,共56条。

~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的脉、时、证。

~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

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

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

下利

~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

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

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

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

呕哕

~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

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

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主之。

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

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

由此可见,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

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

仲师真是用心良苦,所以为万世师。

本文引用了《火郁发之·治疗火郁证的常用方剂·第七乌梅丸》节有关内容,在此深表谢意,感谢李老,田老先生对厥阴病的认识做出的重大贡献。

马家驹先生讲:“厥阴病的实质是病位半表半里的阴证,表现为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的病证”。

但临床亦可见到很多病证,以两三经合病多,表现亦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也得寒温并用。

所以有医家把寒热错杂之证都归厥阴,用厥阴之方法治疗,少阳太阴合病、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三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鲍艳举先生说:“厥阴病实质即除外‘半表半里实热之少阳病’之外的半表半里证,也即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所以我理解为,只要是寒热错杂的病证,无论病位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都是厥阴病。

王按:伤寒论用六经统百病,厥阴外其余五经都是单纯的寒热,只有厥阴病是寒热错杂,厥阴病上热是什么热,是少阳或阳明之热;

厥阴病下寒是什么寒,是太阴之寒。

我们不妨把厥阴病就认为是寒热错杂之证,把寒热错杂的病都归于厥阴病,不管他病位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我觉得也未尝不可。

火神学派讲的阴火证,比如潜阳封髓丹等也是上热下寒,可归厥阴病。

看完王宏同学对厥阴病的思考,大家是否都有了自己关于厥阴病的收获呢?

接下来,王宏同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整理了厥阴病相关的5则医案,与大家分享~

第一则医案

王某,女,35岁。

年10月11日初诊。

主诉:遇冷就剧烈头痛,已经十年余,开始几年服止痛药物会止痛,但近段时间发作越来越频,疼痛也越来越严重,风吹时,自己感觉冷到头中,伴头晕,呕吐,四肢不温,脉弦细,舌淡,苔白滑。

辨证:太阳太阴合病,寒饮久留,上冲头痛。

给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处方: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白细辛8g、大枣4个、吴茱萸10g、生姜5片、木通10g、炙甘草6g,5剂水煎服。

年10月16日复诊。

病情已经明显好转,仍有头痛,但轻很多,四肢仍不温,头晕消失,呕吐停止,继以原方调治,共服15剂,长达10多年的头痛,宣告治愈。

随访两年未复发。

第二则医案

25岁的年轻藏族男性。

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双手发凉,两手发黑至手背,已经一年有余,摸之双手,冰冷不温,脉沉迟,舌淡。

诊断:雷诺氏病。

给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处方:当归20g、桂枝15g、白细辛8g、木通15g、吴茱萸10g、生姜5片、大枣4个、白芍15g、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并嘱其注意保暖。

年11月2日复诊,双手已经不见发黑,颜色恢复正常,四肢仍不温,继用原方5剂。

而速愈此病,实感经方的疗效出奇。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第三则医案

某男青年,藏族,19岁。

四岁开始即查出有乙肝,从此,每年寒暑假都在治疗,或吃药,或输液,十多年来,一直未见明显疗效,十分痛苦,经人介绍,于我处求诊。

刻下症:面目黄染,但不太鲜明,小便色黄,晨起乏力,身体发凉,易困,肝区时有刺痛,心烦,脉滑数,舌红,苔白腻而多津。

实验室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LT:81u/l、GGT:80u/l。

诊断:慢性乙肝。

中医六经辨为:厥阴病,挟瘀挟湿。

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柴胡15g、桂枝10g、干姜6g、牡蛎20g、黄芩10g、天花粉15g、甘草6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泽泻10g、白术15g、茯苓15g、枳实6g、陈皮10g、王不留行20g、丹参15g、茵陈20g,七剂,水煎法。

年7月20日复诊。

述:精神明显好转,乏力减轻,心烦消失,小便颜色变浅,既效,就在原方基础上出入调治,先后共进30余剂。

复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ALT:37u/l、

GGT:40u/l。

宣告治愈,随访两年,肝功能,两对半未见异常。

慢性乙肝临床以寒热错杂表现的相对较多临证如能做到方证相应,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或合方,往往效果满意。

第四则医案

韩某,女,35岁。

从甘肃到西藏经商已经13年余,年6月12日因感冒后,出现,乏力,心悸,失眠,胃部不适,恶心欲吐,面浮,下肢浮肿,小便减少,血压也从正常升到/mmHg,伴嘴唇轻度发绀。

诊其脉浮滑无力,且脉律不齐,舌淡,苔腻。

六经辨为:厥阴病兼血瘀水停。

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处方:柴胡15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15g、牡蛎15g、黄芩10g、甘草6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泽泻15g、苍术15g、茯苓15g、党参20g,3剂,水煎法,并嘱注意休息。

年6月15日复诊。

诸症减轻,血压/76mmHg,继服原方两剂而愈。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从内地进高原,如居住年数太久,经常在感冒后或重返高原后会出现,颜面,眼泡浮肿,下肢水肿,心慌,心悸等症,是高原心脏病的前期表现。

高原医学一般采用吸氧,对症处理,但很多病人难以持久,很快复肿。

通过本案,可以看出中医中药对此有一定疗效。

第五则医案

陈某,女,47岁。

绝经一年多,近两月以来出现,自感一阵发热,发热后,又自感一阵发凉,如此反复,余无不适,求余诊之,脉细无力。

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六经辨证为:厥阴病。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

处方:柴胡24g、桂枝15g、牡蛎20g、干姜15g、黄芩10g、天花粉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年4月7日复诊。

热,冷减,继服原方5剂而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作者简介:

王宏,重庆人,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

中医主治医师,经方医学方向。

现于西藏日喀则白朗县自营诊所。

中医在线第二期鲍艳举六经辨证逆向法速成班9月24-25日于郑州举办!

经方治疗咳嗽咳痰一案

血糖高,中药治疗恢复正常!

顽固头痛数年,针药并施5天大减

经方治疗畏寒肢冷,一周明显好转

鲍艳举,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医院感染疾病科。

曾先后师从冯世纶、花宝金等中医大家研习经方及肿瘤证治。

临床上倡导“六经钤百病”,临证时无论外感或内伤,皆用六经辨证,同时善于抓主证与辨方证,重视“动态病机”,使病机更细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更精确。

主编或参编多本经方专著,如《常见病抓主证与辨方证》、《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等、《六经辨证临床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qpz/16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