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中,有这样一个人。
易中天喜欢他的作品,
认为从酒店服务员到大学教授,都不读不可。
上课时也时不时脱口而出几句他的格言来。
俞敏洪特邀他参加教育名家沙龙,进行对话,
和他谈幸福、说学习、聊事业,
从思想的不同方面,碰撞出如何修炼幸福的答案。
杨澜也曾邀他参加访谈,并多次与他共同分享,
探讨婚姻幸福的真谛,不遗余力的发文推荐,
说她尤其喜欢“爱使人富有”这句话。
他就是周国平。
哲学科班出身的他,最初是因为一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打开了很多人正式思考这个世界的闸门,一度掀起尼采与哲学热,而声名大噪。
天赋秉然的他后来写散文,文字精准质朴,哲理与散文自然融合,被传唱为女性不得不读的经典。
他的书长期占据各网站的榜单前列,文中诸多金句简单又一语中的:
谈孤独: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谈社交:不要太在乎一些人,越在乎,越卑微。
谈爱情:眼睛是爱情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顾盼和失眠。
谈婚姻:婚姻的稳固与其说取决于爱情,不如说取决于日常生活小事的和谐。
谈教育: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他在笔下讲述着人与世界的关系,自己却退居陋室,与世界刻意保持距离。
于是我们更加好奇,周国平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一切源自热爱的初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多了,更有胸有成竹、下笔有神之境。周国平便是一个自小就爱读书的人。
从小到大,即使家中贫困,他也依旧为了能读更多书而付出努力。
中学时代,他坚持步行往返学校,只为省下每日车费,积少成多去买一本本喜欢的书。校址离家远的时候,每次走一个半小时甚至更久,想想为了攒钱买书,他就不觉辛苦。
长期积累下,17岁的周国平走进北大的时候,身边同学都是大包小包的行李,只有他是带着一堆书。
大学中,他更是把学校发的菜票退掉,每顿饭就只啃窝头不吃菜,省出钱来买书。
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就这样让书籍贯穿起他的人生。
好读书的习惯,拉近了周国平与世界的关系,促使着他不断思考,拥有了更加充盈的精神世界,也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注二字贯穿始终
周国平曾在采访中说,他始终保持着写作与思考的热情,写作对于他来说,是最爱,也是强项。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专注二字贯穿他工作的始终。
周国平的认真,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感受的到。他交付给出版社的稿件,鲜有错误,每一篇都是真正的成品。
稿件尚且如此,成书更是严谨。在他看来,若是在作品中看到一个错别字,或是有句子不通的问题出现,他都会觉得很难受。
这看似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强迫症”,其实是一个写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完美塑造。
因为他希望自己的书出版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著作。
对于一般人比较关心的销路和版税,他倒是不担心也不在意,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在生活中,闹中取静,一切从简是周国平最喜欢的方式。
曾经经济条件不好,研究生时住在只有6平米的地下室很多年,满屋子都是书,他回忆起来也没觉得什么。
如今他早已鼎鼎大名,经济上不再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出现,但还是坚持着最为朴素的生活。
他深居简出,从来不看电视、不玩iPad,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和写作。
他专门租下一间写字楼,将创作与家庭生活分开。
写作室的陈设简单的只有略显陈旧的书架和写字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余平的房间里举目四望,所见皆是书籍。
“我喜欢独处,不去掺和社会上的‘热闹’,
有了观察和思考的距离反而更有东西可写。”
他就是如此,刻意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得其乐。
在独处的时间里,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这样追求内心的生活信条,他除了身体力行,在作品中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强调人生要追求丰富的安静,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拥有内心精神世界的宝藏。
他也说让生命回归简单,活出品质。不但是一种生活艺术,而且是一种精神修炼。
是啊,在当下这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在追求效率,追求如何更高更快。我们迎合着世界的热闹,生怕自己被落下。
偶尔的独处,都被划分为孤独。
我们最怕的,就是孤独。
于是活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浮躁,工作和生活都觉得压力重重。或许,你也曾想要改变,却不知如何从容的面对。
这种时候,像周国平一样捧一本书,读一读他文字间的通达智慧,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周国平文字中的解读,已成为经典。
每一次看完之后,都觉心中余音绕梁,想着若能珍藏起来,时而翻看也是一件乐事。
所以这一次,十点君发起的购书活动,为大家带来了可能是目前最特别、最好看、最精致、性价比最高的一部——《周国平三十年散文精选·精装典藏版》。
从装帧到内文,都值得珍藏。
长按识别下方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