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启示你的真爱,只是一种情怀

引子

  前不久,一名年轻艺人的自杀,使抑郁症的话题,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作为娱乐圈的陌路人,原本对当事人一无所知。但读罢几篇微文后,一丝歉意却涌上心头。

  数月前,也曾有一位朋友,向笔者袒露了自己抑郁症的一些状况和感受,然而我并未太在意,只当是她想不开,给她讲了一些知足常乐的大道理!像社会上许多人一样,我潜意识里,觉得“抑郁症”不算一种正二八经的病。

  却未曾料想,“抑郁症”不仅真的是病,而且远比我想象的严重!

  身体上的疾病,很容易得到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同情。而心理上的疾病,似乎总显得低那么一等,既难于诉说,更不易获得理解。当患者在黑暗中挣扎和煎熬的时候,人们也许只会说,你的条件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潜台词似乎是:你对生活,是不是太贪心了一点?美其名曰开导,实则是拐着弯的批评教育!

  所以,如果哪一天,听到谁谁谁怎么怎么了,别感到奇怪。任何悲情的引爆,势必早已积聚了太多苦药,无论你我是否知晓。在为逝者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多数人依然会说:他为何这么傻?条件那么好,换了是我,怎么也不至于这样!

  是吗?——若你真的身处那样的境地,真的也许未必!

  这一次,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认真看待"抑郁症"的问题。

相同的世界,不同的人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与人的差异就已然注定。尽管身处同一个世界,然而善与恶之间,健康与病患,贫与富,强与者之间,不同的角色和轨迹,将我们的人生风景,拉开了天和地的距离!

  因此,人们大多习惯以极其自我的方式,去评判他人的世界。

  比如,身居高位、养尊处优者,很难知道草根百姓的艰辛。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靠树皮草根充饥,不少人甚至活活饿死。消息被上报到了皇宫,晋惠帝坐在龙椅上听完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了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惠帝也许初衷是善意的,但他的关爱,一不小心成了千古的笑谈。

  反之,民间的百姓,也很难感知高处的凄寒。后来这位晋惠帝,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人们又会不腰疼地说,哎呀,这个皇帝好窝囊,他早该任用忠良,杀掉奸臣嘛,换了是我肯定如何如何……

  可其实,他没你想得那么笨,有些事也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公元年,晋军在荡阴战败,晋惠帝受伤,中了三箭。文武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忠臣嵇绍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不久后,司马颖的士兵把嵇绍抓住,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惠帝求情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只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害了嵇绍。嵇绍的血溅到晋惠帝的衣服上,惠帝哀痛不已。等到战事平息,侍从们要浣洗御衣,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可见,他虽不英明神武,但绝对不算笨。能在晋武帝的26个皇子中,被选中继承皇位,又在八王之乱的变态剧本中,熬到了临近剧终才谢幕,也不容易。在那种叛军纷起,猪队友林立的剧情下,谁能保证换成自己,又能比他多活几集?

  有一句诗,是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乐与苦。”人生真的就是如此!

  So,不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苛责他人。每个人的人生,都没那么easy。你永远不知道,每个人看似平淡的表情下,流过多少血与泪,掩藏着多少苦与悲。

他人的病痛,有苦却难言

  同样,身心健康的人,谁又懂得病者的痛楚呢?

  一位经历过产后抑郁的朋友回忆说,那时候的情绪,真是由不得自己。一到天黑,各种负面的情绪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而来、无法阻挡。会感到特别害怕,完全没有安全感。见到丈夫,总觉得特别委屈,特别想倾诉。一听到婆婆的絮叨,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厌恶。谈到这些,她说:“如果这时候,不了解情况的人再来劝你要体谅,要更成熟、懂事的话,这简直是要把人逼上绝路!”

  因此,站在另一个世界——男人的角度,也许会发现妻子莫名其妙地事多,变得异常玻璃心,甚至有一点矫情。倘若没有“产后忧郁症”一说,谁又知道她们也是特殊生理使然,身不由己?

  如果说产后抑郁,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病症。那相比之下,那些长期饱受痛苦折磨的患者,就更加可怜了。

  不少重度的抑郁症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症状:内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数落他、骚扰他。有些人发病时,完全睡不着,整夜整夜失眠,特别烦躁,想尽各种方法也无济于事。感觉总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安排她,逼她去做不好的事情,比如怂恿她去自杀。所以,每一天,他们都在跟一种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抗争,都在生死的边缘间挣扎。这种感觉,是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

  是否真有这种现象呢?我查了一下,发现医学界的确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迄今为止,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倘若没有医学界的公论,人们也许永远会觉得他们是一群神经质的怪人。

  所以,作为心理正常的人,又怎会知道,当自己百无聊赖地打发闲暇时间时,有一些人正在为延续下一口呼吸,做着殊死的挣扎。

如果自杀有用,还用修行做什么

  与以上同理,若不懂得死亡的痛苦,就无法知道生命的真相。

  比贫富、康病、男女的世界更悬殊的差异,是生与死世界的距离。死亡的话题,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或麻木,或避讳。每个人都必然面对这一天,但没多少人把它当回事。

  正因为对身后一无所知,有许多人,以为结束生命就可以终止痛苦。死了就"一了百了"这种愚昧的观念,广泛植根于大众心中!也因此,人们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困难或挫折时,就消极地想要自杀,希望以死来摆脱一切。

  然而,事实上,它既无现代科学依据,更无宗教依据,实在十分愚昧。

  相反,在一切劝善的宗教和哲学中,都把自杀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列为重罪。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以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都反对自杀。前二者认为人的生命受之于诸神,没有神的谕令,绝不可以自杀;亚里斯多德则是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在他看来,自杀是加诸于社会的一种不义之举,反映出当事人在道德上缺乏自制。

  另外,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也认为,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权,没有生死支配权。另一位宗教家多玛斯(St.ThomasAquinas)也认为,一切杀害自己行为,都是于道德不容的自我谋杀。

  与其他宗教和哲学相比,佛教更像一门精严的科学。在它关于生死真相的深入研究中,不仅详尽阐释了自杀的过患和原理,还有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它以严密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就是,自杀是一种愚昧的行为,只会把生命推入恐怖的深渊。理由包括:   1、自杀的安乐与宁静,只存在于旁人的臆想之中。方法虽各不同,但任何一种死法,在将死和弥留之际,自始至终,剧烈的痛苦纤毫毕现、了了在心。   2、自杀后的痛苦,比自杀时还要大得多。自杀者在中阴阶段,每隔七天,就会完整重现一次自杀时的情景。这种痛苦,会无休止重复,超越了常人想象的极限。   3、佛经早在显微镜发明前两千多年,就指出人体中有无数微小的众生。自杀,不仅会断送自己的性命,还会夺去体内无数微生物的生命。   4、自杀者的灵魂,很难得到救赎和超度。因此,难以转生善道,大都堕入恐怖的鬼道甚至地狱!

  不仅如此,据佛经记载,今生自杀的人,来世都会有抑郁的心理和自杀的业力,这种无形的“业”力会在冥冥之中,以各种形式推动他走向自杀。自杀就像吸毒一样,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上瘾”,很难戒除,其力量常人根本无法抗拒。

  所以,忧郁症的病根,和医学界无法解释的折磨患者的神秘力量,站在佛教来看,似乎早有公论。它并非来自外界,正是前一世轻生所形成的“业”和习气。在佛教里,这种业报效应有一种专业称谓,叫做“等流果”。

  因此,佛教里一再慈悲地劝诫,除了精进修行、努力上进,没有第二条摆脱痛苦的出路。自杀这种消极逃避的方式,与修行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试想,如果简单到自杀就能取得那些一辈子勤修的高僧那样寂静无苦的涅槃境界,那佛教徒们还何必经年累月,苦苦修行呢?

  所以,对于理性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来说,自杀,永远不该成为一个选项。无论人生中出现怎样的坎坷,都不过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人人都应该珍惜宝贵的生命,珍惜这一片光明的人世间。只要有生命,就有了广阔的希望,和无垠的可能。

你的真爱,也许只是种情怀

  每当有灾难发生,生命陨落,总有那么一群有情怀的年轻人,在沙滩上画出心形,写上LOVE字样,然后插上花束,点亮烛光。在献上祝福的同时,默默寄托自己的哀思。

  我深信,他们的初衷一定是至善的,当由衷随喜。在这冷漠的社会里,能有这一片摇曳的烛光,和这么多诚挚的祈愿,想一想真的是温暖人心。只是,稍稍有一点遗憾的是,这些为安抚逝者灵魂而举行的祈福,在内容和方法上,似乎更多是凭想象发挥,少了那么一点依据和传承。所以,在感到善意的同时,我不免有一丝担心,祈福所释放的暖能,亡者到底能收到几分?

  相比之下,寺庙里的诵经和超度法会,但看上去一点也不前卫,显得传统,陈旧,少人问津,但它完全是按照佛教的仪轨来的,从形式到内容,有充实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笔者甚至发现,哪怕是游走在农村的“唱道”团,都有着许多代的积淀,传诵着上千年的佛典。他们的每一个唱腔,每一个步骤,都有章法可循。

  或许,为了让陨落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不应该停留于形式上的美感,满足于空想中的高尚。就好像那些在景区走失的孩子,当家长发现他不见了时,不能只在心里难过与着急,而应该第一时间报警,争分夺秒联系熟悉景区的专业人员去搜寻。

  那些因自杀而故去的明星,粉丝们坚信他们去了天国,因此我们时不时都会在网络空间上看到,诸如“天堂没有眼泪”等字样。一些媒体的纪念文章,也把极尽美化的辞藻,仿佛自杀使他们永驻了青春,将美丽定格为了永恒。

  对此,笔者也有一个淡淡的忧虑:正如对吸烟的普及,各种影视作品里,男女主角帅气抽烟的动作功不可没。文艺情怀泛滥的朋友们,你们把自杀后的黑暗世界,描述得如此美丽动人,这对那些在世拼搏的生者,又会有怎样的暗示和引导?

  若不契合现实,不顾及真相,你所谓的真爱,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情怀!

  无怪乎西藏伟大的圣哲吉美林巴无限感叹地说,在你登地(指开始真正洞悉生命的真相,打破顽固的自我执着)之前,你所谓的利益他人,只是一场自我的表演。

  一首名叫《闷》的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谁说爱人就该爱他的灵魂,否则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不诚恳”。的确,真正爱一个人,不应只停留于表面,而是要走入他的世界,温暖他的灵魂。

  所以,爱,不仅需要善意的用心,更需要深入现实的智慧,放下自我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努力。

-敬请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kjz/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