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物导读二给有血有肉的心理

北京青春痘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导读二给有血有肉的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一封公开信台中医院院长陈登义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篇篇流畅隽永如散文般的笔记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则又一则人类共有生命的故事述说着关于心理治疗的古老故事这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心理治疗大师——IrvinD.Yalom敬爱的亚隆医师:看完您这一本最近的新著,深受您的精神感召,我决定仿效您给年轻一代的心理治疗师写公开信的方式,也写一封公开信给您,如同您仿效德语系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的“写给年轻诗人的信”一般。其实是我的荣幸,虽然不知道您会不会看。也许您可以透过懂英文的中国朋友帮您翻译。曾几何时,您的书一本接着一本被翻译成中文,从最初联经版完全意外畅销的《爱情刽子手》(,原著)(我还清楚记得当时在书店里意外发现那刹那讶异得合不拢嘴,因为译者完全不是临床治疗领域里的人,怎么会……?之后则是一片赧颜……),隔了将近十年之后才由张老师出版社陆续出版《当尼采哭泣》(,原著)及《诊疗椅上的谎言》(,原著)(所谓的心理治疗小说),然后联经接着推出不太为人所知、几乎没有宣传的《生命的意义》(,原著),之后终于出现一本真正由临床专业人员译著的五南版小书,即您与您的女弟子合着的《团体心理治疗》(,原著),然后才是千呼万唤、真正让您奠定学术地位并兼畅销教科书作者的桂冠版《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第四版,原著:初版原著)及《人际互动团体心理治疗——住院病人模式》(,原著)。其实后两本原著初版都是在七、八十年代就已出版的书。就我所知接下来还有您的《Existentialpsychotherapy》()及《EveryDayGetsaLittlecloser:ATwice-ToldTherapy》()这两本亦将要出版中译本。算一算您的所有著作(编著不算)就只剩下《EncounterGroups:FirstFacts》()了(其实这本书也是此领域里的杠鼎之作)。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事啊!虽然中文译本和直接阅读您的原著多少有些距离,尤其是小说类,且中文译本的出版顺序有点让人时光倒错。但这让我想起二十几年前(),我在担任精神科第二年住院医师时的情景。那时我有机会到台湾精神医学的重镇——医院精神科接受代训。我曾鼓足勇气大胆地向此地(台湾)团体心理治疗的先驱大老,也是我正跟着学习团体心理治疗的老师——陈珠璋教授询问是否可以开个读书会,来念当时由此地合记医学书局所盗印(很抱歉,这在当时的台湾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被盗印表示该著作很受重视)您所著的《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一书(应该是第二版,原著)。当时我的理由是很想看但看不懂。结果未能如愿,令我怅然若失。一直要到整整三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到美国洛杉矶进修,才得以接触所谓的“人际互动”取向团体心理治疗的洗礼。(之后的一段因缘,在我翻译您的《人际互动团体心理治疗——住院病人模式》一书之代译序中有详细交代)。回台湾后,这十多年来我以您的教科书做为年轻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学习训练教材,用您的人际互动取向来带领住院及门诊病人进行团体心理治疗,也用您所提倡的疗效因子做临床研究,发表于国际团体心理治疗学会的研讨会中,甚至医院的图书馆订购您所录制的《UnderstandingGroupPsychotherapy》录像带,来做为训练工作坊的教学教材。在学习心理治疗及提供临床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您的精神教导一直是我重要的内在学习指标之一,也许是影响最大的一个。近十年来,我进一步涉猎的方向及接受的训练扩及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以上以翻译及闲读、读书会讨论为主)、心理剧、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完形治疗、梦工作坊、神经语言程序练(NLP)工作坊、米纽庆(Minuchin)结构派取向家庭治疗(以上以参加工作坊训练及实务操作为主),并且到过加拿大温哥华接受Ben和Jock两位身心灵潜能开发导师的住宿式体验营训练,及合作翻译、审阅其最重要著作《thenewManualforLife》(中文名新生命手册,,心理出版社)。在看了您这本著作之后,才发现您的学习心理治疗之路(见第12章)竟也是这么宽广而多元,真感佩您的努力向学,也羡慕您想必是积极争取得来的难得机缘。在台湾,要得到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了。在台湾,学习心理治疗之路可说是迂回曲折、荆棘满布!在您这本著作的引言中,您提到对如何训练新一代心理治疗师的忧心,“对精神医学已经处于放弃心理治疗的边缘,因为现在的医疗保险公司只给付收费低廉的心理治疗师(……就是没受过多少训练的治疗师)……当代同时娴熟于动力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师,恐怕就要变成濒临绝种的动物了”。至于临床心理师,您也提到对类似处境的担忧。的确,在台湾,有着同样的情形,甚至更令人担忧的处境。台湾在一九九五年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非常遗憾的是对有关心理治疗的给付低廉得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一小时的治疗不超过台币五百元,折合美金不到十五元,大概是贵国的十分之一不到),以致新一代的精神科医师不再重视心理治疗的学习和训练,而新一代的心理治疗师则过于偏向诊断及实证研究取向。不过您还是对未来抱持信心,所以您写下这本书。在您的心理治疗实务中,您提到“团体心理治疗”和“存在心理治疗”是您的两个最爱。前者当然是以人际互动取向为主轴,但更重要的恐怕是那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及永远开放的基本态度、团体的基本型式及本质。而您所提出的团体治疗十二项疗效因子之一——存在因素是其中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焦点。您提到田立克的“终极关怀”,那是我身为年轻当学生时此地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字眼,其实在我成长的年代(我在年出生)充满着存在哲学思想与生存处境的氛围(台湾的七十年代)。包括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诗,也在此地备受年轻学子的喜爱。后者则是以内在心理动力及存在处境、存在议题为主轴,我以为必然受到佛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及新佛洛伊德学派的主要影响,诸如荷妮、苏利文、弗洛姆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就有不少著作有中文译本,曾带动过年轻学子一股风潮,只可惜后继无力,旋即风消云散。至于存在哲学的影响更大,举凡叔本华、尼采、齐克果、沙特、卡缪等等中文译著、评论,曾在台湾的知识界和年轻学子间造成一股学潮。就我的理解,强调人际互动的园体治疗,与强调内在心理动力及存在处境、存在议题的个别治疗,正可以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如果再加上“家庭”和“夫妻”这两项要素,我以为正好成就出人在社会脉络下的完整面貌!而这也是我认为病人在寻求治疗,或者治疗师在提供治疗或协助时,四个重要的面向(第五个重要面向是社区)。台湾的七十年代过去了,经过一、二十年的沉潜,九十年代开始又有了新的面貌,新一代的治疗师开始重探古典精神分析的风貌,努力汲取现、当代精神分析的新发展(包括自体心理学大师HeinzKohut的三大著作开始出版中文译本了),您的年代所提及的的新佛洛伊德学派现在借着进一步的发展而被赋予归类为关系取向(relational)及人际取向(interpersonal)的精神分析,甚至和英国的客体关系取向精神分析理论相提并论。人际——关系、个别内在动力以及家庭治疗或部分团体治疗领域所强调的系统取向,成了新一代心理治疗典范的三大依归,甚至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及叙事治疗、女性主义理论与实务的风潮也正展开其一波波的影响力。也可以说台湾在心理治疗的知识论上展现了无比的活力和潜力,但在实务应用上却始终抑郁不展。在这个当头,我认为有一点被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那就是六、七十年代间的存在的、人文主义的自由精神及气息。也许历史不能倒流,英国的R.D.Laing已经不再,美国虽然犹有ThomasSzasz继续奋战不休,东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否可以抬头呢?不管如何,您这本书中文版的问世,都是此地一件大事,虽然在您的著作中绝少提到有关东方或中国的智慧如何运用在心理治疗领域里,但我相信您一定会喜欢大赖喇嘛的思想吧!亚隆医师,这封信原来是出版社要我写的导读,我以为您这本书的八十五篇小品文笔记,正如同您原书附标题所示,就是八十五封写给年轻一代心理治疗师及病人的公开信。我认为这八十五篇文章篇篇精彩、掷地有声,读来既清晰易懂又发人深省,不需特别导读,直接进入作品的字里行间,自然就可感受到您的苦心孤诣、谆谆教诲。因此,我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自我袒露(self-disclosure)(这是您的重要教导之一),除了以上我对您著此书的个人时代背景与对应台湾的时代背景给予描绘外,我也进一步简要地分享习自您的精神教导以及我个人十多年来在台湾学习心理治疗实务经验的一点心得。台湾是一个背负着许多后杂历史、政治、文化传统、不同族群(民族非种族)间差异的国家,而且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冲击下,呈现的个人精神病理或许迥异于西方人,甚至一般所知道的中国人。在这个氛围下,如何从事心理治疗是新一代精神科医师以及心理治疗师的责任,当然在您的用意下,病人也有其应付的责任,我感谢您写出这本书。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易之新医师,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是一位神经科医师,其为人却有着如您想必熟识的Dr.OliverSacks(美国神经科医师,在台湾有两本畅销的中文译著——《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及《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人文关怀精神,多年来翻译了许多与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有关的书籍。他的译笔非常忠实流畅,又具有专业知识,希望您的书在此间能获得非常大的回响。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认: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希望对病人有着专业的照顾,同时又能和病人保有人与人间的关系。中国人有一句话——“视病犹亲”,愿意献给您,也献给所有读者。导读者附注:二〇〇一年五月问,IrvinD.Yalom荣获“美国精神医学会”颁给OscarPfister奖,此奖专门颁发给在精神医学主题中,对人文和灵性层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我本人和国内多位同道都参加了此盛会,亲眼目睹Dr.Yalom本人的风采。此信中所提到的Dr.OliverSacks以及Dr.Yalom的导师(mentor)DrJeromeFranks,也都是该奖的受奖者,真可谓一脉相传,传为佳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jsfl/15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