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saying
日前有报道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并非孤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考入大学之后便不知为何而学,松懈了自己,学习没有成为快乐和幸福的来源,反而成了负担和压力的来源。
这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吗?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彭凯平教授(文汇讲堂第86期嘉宾)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做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教育”的主题发言,并将发言的主要内容通过“中国网·教育频道”以采访的方式整理发布。今天讲堂君将此次采访内容分享与听众。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记者采访
积极的天性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
Q
中国网:积极心理学是核心素养,为什么提出这个理念?
彭凯平:过去15年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弘扬人的积极天性,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彻下来。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问题,我们仔细研究探索分析学习了核心素养。我们发现,所有这些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
中国人早就提出: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是诚意、正心。其实就是把人的积极心理,积极天性调动出来。从科学角度来讲,具有积极天性,其实符合人性的特点。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总共生存了万年,真正成为人是十万多年左右的历史。为什么是我们成为地球上的主人,靠的肯定不是动物本能。其它动物本性比我们还要突出,它们比我们更凶狠、更毒辣、更残忍、生命力更强、跑得更快。我们有它们没有的天性,这个天性就是积极的人性。所有的核心素养就是积极的人性,都是积极的天性。从科学或者进化角度讲,二者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核心素养教育就是积极教育,这是国际共识。三年前,在联大举行国际积极教育大会上,我曾经代表中国参加了讨论,我们决定在全世界成立积极教育联盟。其中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把全世界的核心素养教育统一起来,以积极心理的教育、品德和道德的教育,作用立足点。
Q
中国网:我可否理解成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内核,积极心理学是实现这种内核的方法?
彭凯平:可以说中国的智慧是一种体,积极心理学作为科学是一种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结合才能做到完美的珠联璧合,才能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和价值。
Q
中国网:您觉得,积极心理学可以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地?
彭凯平:我觉得积极心理学简单、明确,一个概念叫做积极,所以它基本上能够包括所有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要弘扬人的积极天性。所谓积极教育,作为一个用科学方法弘扬积极天性的学科,肯定对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强调推崇、升华、迷走神经等作用
Q
中国网:我相信大部分教育人都认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那么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落地到学校中,让学生真正地去落实?
彭凯平:首先一定要渗透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实践、教育方法中。中国的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优秀,很突出的。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快,肯定是我们做了一些对的事情,我们的孩子成绩这么好,心态这么阳光,事业这么发达,肯定我们的教育没有摧残人性,没有摧残人才,我个人不认同那些消极悲观的说法。
如何在已经非常有效的教育实践中渗透积极性理论,这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始在各个课程中有意地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加进去,通过校长老师们的努力。比如,我们的德育教育以前停留在讲道理、讲英雄、讲榜样、讲政策、背书等等过时的教育方法上。现在把积极心理学引进来,我们强调福流、强调崇高、强调升华、强调各种迷走神经和化学激素的作用,这些都是人类道德情感特别重要的元素。
它是可以让我们体验得到的,观测得到,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积极教育可以让现有的各种教育方法更好地科学化、行为化、世俗化和心理学化,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渗透进现有的教学实践中。
第二,我们现有的教育由于各种原因,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