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3种追求幸福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心理干扰,我们每天要自动化加工上千个想法及影响,这些通常是随机联想的,但是那些一直缠绕在我们脑海中的念头,恰恰是我们一直想要压抑或否认的念头。
如果大脑一直在自动加工不幸福的目标,你又怎能快乐起来呢?
“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改变认知
我们总是会找到一堆理由和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直觉所认定的想法,沮丧的人心理有三种认知,“我这个人很糟糕”,“我的世界一片黑暗”和“我的未来毫无希望”。
如果大脑中常常充斥着这些灰色念头,我们只会体验更多的不幸福。
认为自己无能,认为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感到做什么事都不对……
其实,换个角度,打破原来扭曲的想法,你会觉得世界不一样:你可以尝试在生活中询问周围的朋友是否事实确实如此;也可以花点时间想想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跳出原有的框架;你甚至可以让朋友帮你录像,学习观察自己的行为;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是别人他会怎么做?
生活中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非好即坏,你要不断的说服自己在焦虑和迷茫着成长。
当你改变原来的认知风格,焦虑和沮丧便会消融大半。
古代哲学家博爱修斯在被处死前表现出过人的冷静和自制,但在《哲学的慰藉》中,他承认一开始面对此事时,整日哭泣,诅咒上天的不公平,哀怨他的幸运女神离他而去。
而有天晚上,正当他自怨自艾时,“哲学女神”引导他了解“人生的再诠释”:
幸运女神不可能只被绑在一个人身边,事情发生后,他的家人与他的关系更亲近,接着让他想象,他死后上了天堂,便可以低头看这个世界,渺小的世间人忙着上演那没什么意义的人间悲喜剧……
“我们的生命需要有别人才完整”——爱与依恋
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Durkheim)在研究自杀率的影响因素时发现,无论如何分析资料,所有证据都显示,社会规范、联系与义务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杀。例如,具有最密集社会网络及宗教义务的犹太人自杀率最低。
涂尔干认为,人们需要义务以及约束为自己的生命建立架构和意义。
同样,如果你想预测一个人有多幸福,你应该了解他的人际关系。
爱与依恋是促进我们幸福的一剂良药,我们需要和他人互动并建立连接,研究显示,有强大社会人际关系的人可以降低其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
我们是一种群体性超强的物种,充满爱、友谊、帮助、分享的情感。正如阿里斯托芬而言:“我们的生命需要有别人才完整”。
“寻找一种强烈的愉悦体验”——全心投入
只要有特定的生存条件,人就可以活的有声有色,那些成功的画家、诗人、小说家、心理学家等,他们内心有强烈的热情,被许多人羡慕,看作是梦想的模范。
Csikszentmihalyi访问了数百名这样的人,最后发现,他们都是一开始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沉醉其中,有片刻的心流(flow)体验,他们全心投入,逐步深化,进而享受更持久的心流体验。
你是否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充满大脑,如果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在刷完朋友圈、看完微博后,你会有强烈的愉快体验吗?
更多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全心投入,将自我与客体之间形成一个强烈的联接,你会遇到兴趣小组,会遇到更优秀的人,你愿意抽出时间沉醉其中,它给你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有快乐。
我们要去追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卡泊三醇乳膏北京哪治白癜风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