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学习早癌的诊治已经5年多了,乘过年空闲发点牢骚讲讲心得(我发的书籍图片一听大师有过专门介绍,我不再重复),水平不够,所以没有技巧,只有流水账,以下只针对和我同龄的初学者。
作者
吃醋的鱼
来源
医学界消化频道
国内诊治常医院可能还是非大学附属、非省级、医院,作为消化道早癌的诊治,医院应该都是在一条起跑线上的,只是某些三特跑的特别快,所以大家一起追赶还来得及。
个人认为早癌的诊治第一重心永远都是发现和诊断。
早癌的诊治首要任务是白光的镜下诊断。岛国的书籍会从皱襞、变形、凹凸、色泽等等很多方面来推测病变的性质和深度,上次去奥林巴斯张江培训中心参加早癌研讨会的时候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国内白光的鉴别诊断很没有章法,和岛国专家的差距巨大,这个就是培训和没有培训的区别,就像游击队和解放军。白光的诊断第一步其实是发现病灶,就发现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颗怀疑早癌的心。还要加上标准检查和摄片(说句题外话目前由于体制的关系,像日本一样做到那么细致的术前准备、精细检查很难,但是,本人一向根据标准胃镜检查,从开始学习做胃镜,到目前所做的所有正常胃的胃镜图片一般不少于30张,大多数40张左右,染色是不要奢想了,属于长期被内镜室难看掉的一类人),医院流水操作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还是希望和我一样的年轻医师能保持一份执着的心,慢慢做胃镜。做起来也简单,该拍的部位都拍一遍,该冲洗的地方冲冲干净,该打气就打气,特殊部位靠近点,再靠近点看,有NBI就用NBI看,其实我们也只能为病人做到这一步了。
目前我已经坚持6年,大家一起共勉。国内重治疗轻诊断的习俗一时半会儿是改不过来的,虽然我还是个小医生,但还是希望各位专家主任在诊治早癌的时候永远都是把诊断放在第一位。美国有个说法“Nomeat,Notreat”,意译过来可以是“没有诊断就没有治疗”。一个早癌病灶,你没有全方面诊断之前就把它切了,没有染色没有放大没有复原,那独一无二的一个病灶,等你想再看看细节也没有机会,我认为术前的评估解读和术后病理标本的分析处理是衡量早癌诊治水平的核心。治疗可以体现能力,但是希望和我一样的年轻医师掌握了诊断技术之后再去研究治疗的技巧。现在早癌越切越大,很多人认为谁切的面积大谁的水平就好,我从不这么认为,面积大只能说明胆识过人和技巧高超,属于良将,发现和诊断早癌的高超水准属于良相,既能当良相又能当良将才是我们内镜人的终极目标。我也极度同意雨夜大师的想法“衡量一个内镜医生水平的最重要标准----早癌发现及诊断的水平”。
诊治早癌的第二重心就是学习放大内镜。6年前国内没有专门的翻译的放大内镜书籍,后来找到了两本电子书(如图1),算是我的启蒙老师。
图1
看了岛国的书籍以后越发觉得这个工具的强大,后来我们原科主任黄志刚主任翻译的第一本放大内镜的书籍出版(如图2)。
图2
这本书加上黄主任的放大内镜的指导,学习就容易多了。但是,那时候的国内依然没有多少早癌和放大内镜的身影。后来傅教授的Fone项目一下子红遍了国内,极大带动了国内早癌诊治的推广,我更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习放大胃镜先学诊断体系,虽然岛国本身也是派系林立、理论层出不穷,但是“VS分型”应该算比较容易理解的,八尾建史所著的胃扩大内视镜(日文,已有英文pdf版及中文翻译版)有详细描述,除此之外还有八木一芳及小山恒男的著作,看过的书名分别是胃的扩大内视镜诊断(日文)和胃癌esd术前诊断(日文版,也有中文翻译版)。其实真不用怕日文,因为一半是中文,半猜半蒙也能明白个大概。强烈推荐这3本(我知道的也就这仨,如图3)。反复研读很有必要,特别是在进一步判断癌的分化程度时非常有帮助。
图3
我学习放大胃镜的次序:正常胃窦和胃体、底的放大+NBI内镜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放大+NBI内镜特征、胃粘膜肠化(IM)和萎缩的放大+NBI内镜特征、DL、LBC、IP、MTB(MCE)、WOS、WGA的表现和含义,个人觉得前面这几块内容如果没有掌握,后面的癌和非癌的鉴别就非常困难。同时准备了几本图谱(如图4)扩大知识储备,都挺不错,好书不嫌多。
图4
岛国还有两本内镜杂志(图5),那也是极好的,常有精彩的专题,土豪科室必备啊。
图5
做放大内镜做多了会有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但是要保持敬畏之心,每每自信心膨胀的时候总会吃亏,自信和敬畏同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到处都是坑,这是我放大内镜做了以后最大的感受,所以和国内国外专家的分享学习交流非常非常重要,可以减少非常多的误区。国内几个大的qq和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国内白癜风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