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妈
看到很多新闻,关于问题儿童的事件。有和家人冲撞见刀子见血的;有连续在网吧上网,不眠不休一个月的;有不听父母管教,离家出走的。但是最叫人痛心的,还是那些受到一点不满,就选择自杀的。
几年前,一个8月的女孩,从18楼跳下死亡,起因仅仅是因为没有遵守课堂秩序,被老师罚站。年11月,江苏省某个村子,一个10岁的女孩,留下遗书和告别视频,喝农药自杀身亡。年1月,南昌一个15岁的少年,称“自己并不欢乐”,从小区顶楼一跃而下,头七那天,父亲承受不了丧子之痛,也从顶楼跳下身亡。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但是除了类似比较极端的例子,还有很多父母,面对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突然变得陌生,突然开始不服管教,明明很乖巧的孩子却突然凶戾异常,家长以为是青春的叛逆期,可是却叛逆的厉害。
不禁让人发问,这些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心理的健康教育是有时间节点的,如果错过了这些时间点,父母很难再去弥补和正确的引导,对孩子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那些稍纵即逝的时间节点都有哪些?
1.孩子的依恋期
孩子从出生后,就会对妈妈有极强的依赖,很多孩子都是只要妈妈抱着,别人碰都不能碰,一碰就哭,这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对母亲的依恋。而在孩子一岁以内的这段时间,陪伴对孩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很多家庭都是孩子出生丢给爷爷奶奶带,等到长大些再接到自己身边,就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了,而且不听话不听管教。这就是因为孩子在依恋期,父母缺乏了陪伴,而孩子也缺乏了安全感。所以在孩子0~3岁时,父母一定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给孩子足够的依恋和安全感。
2.在孩子6岁前说“不”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但是这种爱不是一味的妥协和接受,在很多时候,一定要对孩子说“不”。孩子3岁左右,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感受,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对他说“不”。可能会让他经历第一次“碰壁”后的痛哭,但这些也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让孩子经历了被拒绝后的痛苦,他才会在今后再次经历类似事情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等到孩子6岁后,对他提出反对意见,孩子可能会利用你的爱来要挟,他会离家出走,会跳楼会服毒自杀。因为他们只懂利用你对他的爱来要挟你,却并不理解死亡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3.孩子12岁前的三观树立
影响孩子三观的,首先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虽然生活环境的学习环境也有影响,但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首要的。很多孩子12岁~18岁,开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有网瘾、冲撞父母、打架斗殴等等,但是这些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和12岁之前的引导息息相关。
父母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能时刻陪着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否有耐心教育和关心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温暖。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准备,那请你不要轻易地生孩子。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慢慢长大,自然就会懂事了。可是就像是树木一般,没有刻意的施肥和修剪,树木也会长高长大,只不过长得不尽人意而已。那孩子呢?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当孩子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已经来不及“修剪”了。
生孩子可能跟容易,但是养育和教导孩子,就不容易了。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多给孩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