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奇怪的恋物癖孩子找不到情感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s://m.39.net/disease/a_m2i2zp0.html

案例:妮妮每天都抱着她的“兔宝宝”来幼儿园。所谓“兔宝宝”其实是一个小枕头,是妮妮的外婆为了让妮妮午睡专门缝制的。进入幼儿园后,妮妮几乎时时刻刻都拎着“兔宝宝”:哭的时候拎着,走路的时候拎着,吃饭的时候拎着,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也拎着……睡觉的时候就甭提了。有时候和小朋友玩,妮妮也会忘记“兔宝宝”,把他丢弃在一边,但只要一想起“兔宝宝”来,她就到处寻找,找不到就放声大哭。妈妈说,妮妮在家也几乎只玩“兔宝宝”,当时他们还觉得这样挺好,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于是,他们不再一味让妮妮沉浸在“兔宝宝”中了。他们经常用其他玩具来分散妮妮的注意力。妮妮的外婆甚至做了好几个其他动物形状的卡通枕头。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都有患恋物癖的小朋友,什么样的物品都会被他们恋上,其中以枕头、玩偶和生活用品居多。很多时候孩子的恋物行为都是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不安全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因素。

父母的疏远、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呼应不够,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等,都会引发孩子的恋物行为。父母应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再严重的恋物癖也会有一个开端,如果父母在开始阶段就明察秋毫、及时干预,就有可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恋物癖也有可能源于孤独,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真正交往意识的孩子而言。孩子的交往意识如此强烈,现实中的交往环境和自己的交往能力却不尽如意;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但内向的孩子还不能敞开心胸与别人交往,自己熟悉的同龄亲戚,又不能时时在身边。孤独、失望之余,玩具就变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孩子跟布娃娃说话,跟它一起做游戏、一起睡觉,享受着跟这个“小伙伴”交往的快乐。

孩子对某类物品的迷恋,也能折射出他的“长大情结”。在游戏中,那些被孩子一脸的事物,总是扮演了一个需要照顾的角色,而孩子则扮演了一个成人角色,站在大人的立场上说些大人话。被恋之物的存在,成了孩子“准大人”的演练对象。这虽然没什么伤害性,但是也说明这类孩子是孤独的。孩子的“长大情结”也需要一个正面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别警惕孩子是否换上恋物癖。一旦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开始长期对一件物品爱不释手、与之形影不离,父母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当然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这样的孩子只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并不一定是病态的、消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异常行为会逐渐消失。

对有恋物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增加感情投入,除了用亲情沟通外,可以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转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不大稳定的,很容易转移。另外,父母需要谨记的是,对于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其心理发展没有害处,一般不要用强制的方式禁止其依恋此物,因为那样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反而更加不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zccn.com/ysz/18575.html